2006年度马尾区政府工作报告
日期:2006-01-10 16:10
政策文件: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月4日在马尾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区长林新国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海峡西岸产业聚集新高地建设全面展开

  “十五”目标任务胜利完成2005年,区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全面融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大局,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奋进,海峡西岸产业聚集新高地建设扎实推进。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5.7亿元,增长8.1%;财政总收入15.6亿元,增长12.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3亿元,增长18.2%。

  (一)工业在转型中持续增长。面对电子行业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用工紧张,以及部分企业因“龙王”台风停产减产等不利因素影响,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引进飞毛腿电子、华映光电、冠林科技、省船舶设计院等7家企业研发中心,推动中铝瑞闽、中钢、中日达等传统企业技术改造,工业经济保持了增长势头。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56亿元,增长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3.2亿元,产值上亿元企业达到33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13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53.6%;华映显示科技、LG新生产线技改、冠城大通、人造板厂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建成投产,新增工业产值41.5亿元;镇街工业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完成工业产值20.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其中工业新项目48项、技改项目20项,累计完成投资14.2亿元,为工业经济积蓄了发展后劲。

  (二)第三产业贡献率明显提高。在全省率先出台鼓励投资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项目政策,引进国脉科技、朗讯等企业,实现了服务贸易领域的突破。“两马”旅游顺利启动,船政文化旅游热潮掀起,全年共接待游客35万人次,增长31%;旅游行业收入1.8亿元,增长23.5%。建成中石油、顺利建材专业码头,引进海湾储运、盛辉物流、融海船运等一批物流企业,有力推动港口经济发展,预计马尾港全年吞吐量7365万吨、进出口箱量达79.5万标箱,分别增长26.6%和13.3%。房地产业发展迅猛,名城港湾、五星级酒店、阳光花都等项目全面动建,长滩美墅、中佳蓝湾、帝豪花园等一批楼盘基本建成。连锁、专卖等新型商贸业态不断涌现,汽车销售服务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43.9亿元,比上年净增5.9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

  (三)对外经贸不断拓展。全年新批外资项目30项,实际利用外资7100万美元,增资项目13项,增资总额4600万美元。对外贸易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出口总额8.9亿美元,增长20.3%,其中出口500万美元以上企业30家,比上年增加10家。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对台试点直航903航次,进出箱量25.9万标箱;对台小额贸易163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倍;台湾水果首次登陆马尾口岸;“两马”往返人员3.2万人次,是上年的1.8倍。

  (四)新区建设初见成效。在全国清理整顿开发区的宏观环境下,通过国家严格审查,开发区在原有10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再扩区13平方公里,并在区内设立福州出口加工区和国家级显示器件产业园,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和功能。长安新区建设初见形象,A区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环境进一步优化,并全部摆满项目;B区、C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长柄110千伏变电站和亭江水厂扩建工程顺利建成。出口加工区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琅岐新区过江隧道已列入福州市“十一五”规划重点工程。

  (五)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大水利防洪设施投入,累计投资1630万元,建设快安北面防洪排涝工程,建成中洲水库大坝、隧洞和湖里水库主体工程。福温、福厦铁路马尾段全面动工。完成罗星西路、长安A区4号路、长兴路长柄段、儒江西路、华映路南段等主次干道新建和改造工程。东江滨公园开工动建,沿山四弄、马尾前街等部分小街巷整治到位。建成马尾四级客运站,完善区内公交线路,方便群众出行。强化城市管理,渣土“滴漏洒”、乱张贴现象和违章抢建行为得到有效整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平稳运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实施城区绿化美化工程,新增各类绿地34万平方米。

  (六)农业农村稳步发展。继续实施一系列有效支农政策,重点从科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厂房建设、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扶持农业农村发展。完成英屿、笏山、朏头等村改旧建新。启动红山村自来水工程。实施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全区农村卫生厕普及率达93.6%,列全省前茅。加大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招商力度,引进东盛、福鑫、海盛等12家企业。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权证登记发换工作,造林1567亩、抚育幼林3200亩,营造生物防火林带24公里。着手推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累计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6250人。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亿元,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七)抗灾防疫有序有效。面对“泰利”、“海棠”,特别是“龙王”台风等特大自然灾害,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应对、科学调度、军民携手、合力抗灾,最大限度降低损失,有效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按照省委“四个务必”要求,扎实推进灾后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抢修水毁道路360米、水毁桥梁和水利设施32处,整治地质灾害点38处。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倒房重建工作进展顺利,确保春节前全部搬进新居。做好灾后环境消杀和防疫工作,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全力防控急性肠道传染病,实现无暴发性流行、无二代病例、无死亡病例。及时启动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预案,全区无发生疫情。

  (八)社会事业成效显著。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获省、市科技进步奖12项,新入驻火炬创业园企业23家,新增孵化企业29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考上线率达83.2%。马尾船政文化遗址群被中宣部列入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功举办第三届“两马同春闹元宵”活动,进一步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建成开发区剧院、中国马江举重基地,以及38项基层文化设施。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计生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连续七年保持省级计生一类先进区,并获得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人防6号坑道续建工程顺利竣工;双拥工作成绩显著,圆满完成征兵工作。侨务、民族宗教、广播电视、统计、物价、妇女儿童以及老龄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九)人民生活殷实稳定。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50元,分别增长9.4%和9.5%。建立健全以“三保五救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标准,对城镇低保对象实行医疗救助。加大企业养老、工伤、生育、医疗,以及失业保险工作力度,区内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基本纳入统筹范围。做好革命“五老”等各类对象的优抚工作,以及城镇退役军人安置工作。设立“爱心超市”,深化助残帮扶和春风行动等活动。深入开展“新马尾人”关爱行动,为外来工解决就业、子女就学、交通等方面问题,全年接纳3000多名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启动“安防工程”,“平安马尾”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市验收,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98%。我区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2005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五”计划的胜利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实现预期目标,财政总收入完成计划的13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计划的1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提前一年实现目标,完成计划的18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计划的105%,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计划的102%。“十五”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超额完成,有力地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的五年。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4%,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0%,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1.2%和20.4%。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7亿元,建成华映四期、五期、JVC电子、LG、NEG、飞毛腿电子、华映显示科技等重点产业项目70项,其中千万美元项目29项、上亿美元项目3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0年的106家发展到2005年的191家,高新技术企业由2000年的32家发展到2005年的58家,跨国公司、国际知名企业和上市公司累计达到21家。中国名牌产品实现零的突破,32个企业产品和商标分获省市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十五”成为建区以来项目动工投产最多、企业素质提升最快、产业集聚效应最明显的一个时期,基本形成电子信息、冶金制造等为主导的七大产业簇群,成为全国重要的显示器件产业园和新型环保电池基地。商贸、物流、房地产、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增强。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开放水平全面提升的五年。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制基本完成。自来水公司成功改制,开创全省公用事业改革之先河。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公共财政体制、人事制度、户籍制度、集体林权制度和粮食体制等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创造社会财富的各类要素集聚涌流、迸发活力。“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省率先建立企业服务110、企业家工作午餐等制度,投资环境明显改善。五年累计新批外资项目212项,实际利用外资9.02亿美元;完成出口31.9亿美元,出口市场扩展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商品种类达到35种。对台经贸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试点直航和“两马”交流不断取得新成效。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发展成果更加惠民、人民生活质量切实改善的五年。兴办实事工程65项,解决了一批与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有效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0年增加3078元和2044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2000年下降3个百分点。建成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社会事业项目10项,城市面貌显著改观。“双高普九”通过省级验收,高考升学率不断提高。师大二附中、开发区职专分别进入省二级达标校和重点职专行列。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基层卫生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累计达85个。住房条件日益改善,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24.5平方米和39平方米。扎实开展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单人户从每月120元提高到175元,多人户从每月100元提高到155元。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过去的五年,是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的五年。在全区政府系统扎实开展“三个代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群众满意率达99.95%。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坚持和完善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的制度,自觉接受监督。五年来,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29件、政协委员提案675件。对群众关心的城市改造、政府调价、物业管理及征地拆迁等实行了专家咨询、居民听证和公示制度。废止与《行政许可法》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有效推进依法行政。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成立区会计核算中心,政府采购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加大削债偿债力度,累计削减债务5.3亿元、偿还历年农民集体土地补偿费2.45亿元。推进“阳光工程”、机关效能建设和政务公开工作,加大审计、监察、统计执法监督力度,努力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五年,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特别是面对“非典”疫情和“龙王”台风等自然灾害,全区人民同心同德、突破风险,在战胜困难中加快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确实来之不易,这是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凝聚了驻区单位、驻区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以及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和全区14万人民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我区建设,为马尾改革和发展、繁荣和文明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加快发展压力仍然较大:产业产品结构单一,经济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缺乏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用地、人力、资金等瓶颈矛盾仍然突出;城市化水平低,制约了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的任务非常艰巨;机关作风亟待加强,部分干部缺乏创业激情和开拓精神。对于这些问题和困难,区政府将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加以解决。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全面实现“十一五”奋斗目标各位代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海峡西岸”写入中央《建议》,马尾在海峡西岸的前沿地位更加凸显。展望今后五年,制定一个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的“十一五”规划,对于我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区政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福州市马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十一五”期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奋斗目标是:经济发展方面,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十五”期末翻一番,财政总收入增长略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加快中心城区和港口建设,建设适度超前、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城市规模有序扩张,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基本建成以“一中心、两基地”为支撑的现代化港口新城。社会事业方面,科技、教育、卫生、文化、计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建设科技强区、教育强区、文化强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进入全国文明城区行列。巩固和提高“平安马尾”的创建水平,社会治安秩序更加安定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为实现“十一五”奋斗目标,我们要把握以下六个方面的战略重点。

  (一)优化产业结构,再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冶金制造、船舶修造、轻工、食品等产业簇群,建成国内重要的新型显示器件研发、生产制造基地和铝制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以生物制药、新材料、环保材料等为主的新兴产业群。到201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500亿元以上。坚持“以港兴区”发展思路,建成长安作业区,发展港前贸易和临港工业。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重点做大“物流、旅游”两大服务业。多渠道增加对农业投入,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二)提升开放水平,再创外经外贸新局面。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把引进外资同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结合起来,实现利用外资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重点围绕龙头企业、高关联项目和终端产品项目,招大、引强、聚高,五年累计实现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以上。坚持以质取胜,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办好出口加工区,培育新的出口产业群体,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五年累计实现出口总值60亿美元以上。利用对台试点直航、“两马”人员和货物直接往来、开放福建居民赴马祖旅游的优势,推进闽台经济文化双向对接。建设海峡农产品批发市场,将马尾建成台湾农产品进入大陆市场的集散中心。积极争取现有台商投资区扩区,引导新的重大台资项目向台商投资区聚集。

  (三)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区集聚辐射力。把城市化建设作为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加快“西接东拓”、“沿江开发”步伐,主动对接福州市“沿江向海”城市发展新格局,到2010年中心城区规划面积达16平方公里。加大旧城区“退二进三”力度,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继续完善快安新区配套,打造集五星级酒店、商贸、体育公园、休闲公园、影院、学校、医院等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现代新区;按照“一年起步、两年变样、三年见成效”的目标要求,加快长安新区、琅岐新区全面开发建设。抓紧出口加工区建设,力争两年内建成并通过验收。以提高港口通航能力为重点,以福温、福厦铁路、机场高速二期、魁岐跨江大桥和长门大桥建设为契机,完善城区、乡村路网,加快形成便捷、畅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成快安北面、林浦片和长安片防洪排涝工程,改造老城区防洪排涝设施,构筑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体系。强化城市长效管理,促进城市管理法制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促进农村向城市转变,农民向居民转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深化体制创新,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把政府职能重点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建立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方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坚持“非禁即入、放手发展”的原则,引导民营企业规范发展,提升民营企业整体素质。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发展资本、产权、土地和劳动力要素市场,强化市场对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五)坚持科教强区,全力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功能,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人才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机制。推动与高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的科技合作与共建,支持大公司、大企业在我区设立研发机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建设,构筑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强化科普工作,提升公共科技服务能力,力争在“十一五”期末进入“全国科普先进区”行列。巩固提高“双高普九”成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提升农村教育整体水平,到“十一五”期末,全面实行12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船政文化为龙头,加强企业文化、侨乡文化、社区文化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建成体育馆、图书馆等综合性设施,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储备机制,创新人才创业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六)坚持统筹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平安。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问题。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形成以“三保五救助”为主体、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障体系。完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切实保障食品卫生安全,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新型医疗保障体系,到2010年实现初级卫生保障目标。加强人口综合调控,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集约利用土地,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制造”,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工作,大力推进依法治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妥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生产,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确保社会安定稳定。

  三、加快海峡西岸产业聚集新高地建设

  扎实做好2006年各项工作各位代表,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基础之年。做好2006年的工作,对于全面加快海峡西岸产业聚集新高地建设,赢得新一轮发展优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今年,区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市委全会,以及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区委六届五次全会的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发展方针,紧紧围绕建设以“一中心、两基地”为支撑的海峡西岸产业聚集新高地,实现“两个率先”和构建“四个平台”的目标任务,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工业总产值增长15%;财政总收入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7100万美元;出口总值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9%。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我们将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持量质并重,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继续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千方百计破解企业在用地、用电、用工、融资等方面的发展难题,加大对生产大户、纳税大户、出口大户,特别是产值超10亿元企业的扶持力度,形成更多规模型、集团型企业。今年,我区将安排重点项目58项,计划投资25亿元。全力推进华映PDP和冷阴极管项目、飞毛腿汽车电子产业链、中铝瑞闽、国光电子电容器、上润执行器、天宝钼业、双翔线路板、古杉生物柴油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民营经济放手发展,重点在产业链配套、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领域推出一批适合民营企业投资的具体项目。支持镇街和村居加快发展,垒大全区经济总量。

  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围绕七大产业簇群,加速集聚、培植新的支柱产业。充分利用国家级显示器件产业园平台,依托现有的龙头骨干企业,开发生产新型平板显示器件、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环保高能电池、计算机外部设备和数码印刷机等为主导的新产品,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发挥港口优势,发展壮大冶金制造产业,以中铝瑞闽、天宝钼业项目落地和中日达、中钢技改为突破口,扩大铝板带、铝箔、马口铁、盘圆线材、螺纹钢产能,使冶金制造业成为我区第二大支柱产业。推进马尾造船厂、东南造船厂的技术改造,加快船舶产品升级换代,与船舶研发中心形成新型造船基地。延伸船舶修造产业链,鼓励发展船舶配件、零部件和船用材料及相关服务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要加快发展生物制药、环保材料等新兴产业,形成规模聚集效应。要改造提升轻工纺织、水产饲料、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加快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建设,大力推行节能降耗,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有效模式。

  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建设物流平台,重点推进长安作业区10号、11号泊位,青洲作业区8号泊位等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港口集装箱运输,支持专业物流公司做大做强;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推动第三方物流加快发展。抢抓当前全球服务外包转移的机遇,落实鼓励发展服务外包政策,力争在引进跨国公司服务外包项目上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船政文化品牌效应,深化“两马”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配套服务,推动大旅游格局的形成。进一步繁荣商贸业,加快市民中心广场建设,启动步行街三期、快安商贸中心等商业网点建设。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

  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提高关键技术的原创能力,形成技术创新链。推进海峡科技孵化中心和省船舶研发中心建设,争取年内引进日立、LG等5-8家企业研发机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开展“创牌达标年”活动,抓好名牌产品的培育和申报,不断扩大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数量,促进品牌升级,广泛推行ISO9000、ISO14000等国际通行认证体系,引导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力争3-5年内全区70%以上企业通过认证。

  (二)坚持服务优先,推动开放型经济再上新台阶

  增强招商选资实效。立足我区产业导向,完善引资项目评估体系,重点围绕现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关键配套项目;同时,瞄准跨国公司、国内外知名企业,争取年内再引进1-2个龙头项目,逐步提升我区产业层次和项目水平。要积极推动利用外资从生产领域扩大到金融、保险、对外贸易、旅游、中介服务等领域。鼓励国内外大公司在我区设立地区总部,发展“总部经济”。努力争取台商投资区扩大到琅岐全岛,吸引台湾制造业研发机构和高附加值项目落户。

  着力拓展对外经贸。发挥出口加工区优势,加快项目引进,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对外经贸竞争力。加大对重点出口企业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外贸民营企业,尽快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大力拓展新兴出口市场和海外营销网络,扩大机电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比重,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附加值,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带动产品出口和劳务输出。积极帮助企业应对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加强反倾销、反补贴的申诉和应诉。

  不断提升优化投资环境。按照“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要求,持续改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运作方式,努力提升各类服务的标准、质量和效率。密切与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单位的联系,提高通关效率,形成快进快出的物流环境;搭建银政企合作平台,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设,探索推行网上审批,构建立体联动信息交流平台,激活区域快速反应功能;加强中介机构的引进与培育,优化用工环境,完善各种社会服务功能;减少审批事项,严格规范收费,努力将马尾营造成经营成本最低、服务效率最高的地区,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坚持建管并举,着力改善福州“东大门”形象

  强化城市规划龙头作用。根据闽江口城镇群的空间布局,以“一江两岸三组团”为构架,开展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善各分区的发展规划,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订城市交通体系等专项规划,指导全区建设和开发工作。重视城市景观和建筑设计,重点做好沿江、沿山、沿路的布局规划和设计。利用城市不断拓展的有利时机,合理布局居住区、公园、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推进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快安新区重点加快江滨大道沿线开发,建设旺岐路、和平路及华映路北段等,畅通快安新区路网。依托名城港湾建成东江滨公园“七园一岛”,打造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现代新区。抓住省外贸学院、福州港长安作业区建设契机,启动亭江中心区开发,建设亭江大道、长安新区7号路、10号路和长安大道。加快出口加工区一期0.5平方公里陆域部分的路网和隔离设施、监管设施建设,确保今年10月份通过国家验收。启动琅岐过江隧道和引水工程前期工作,积极争取福州水产品批发市场项目落户琅岐,带动琅岐岛全面开发。有序推进旧城区改造,建设一批示范社区;实施经五路延伸工程,形成环区快速通道。积极配合做好温福铁路、福厦铁路以及魁岐跨江大桥、机场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建设,拓宽改建闽安至白眉公路。启动现有两个污水处理厂技改和长安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提高污水处理和接驳能力。

  切实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突出马尾山水特色,加强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布局合理、具有特色”的城市绿地景观,全年改造和新增绿地面积26万平方米;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的亮灯率95%以上,104国道马尾路段实现全线亮灯。新建城区主次干道公厕,完成天马山垃圾中转站搬迁,建成工业垃圾填埋场。强化城市长效管理和执法,继续开展“脏乱差”专项治理,坚决制止违章抢建,重点整治罗长高速公路马尾入口周边环境和全区的背街小巷,提高城区“亮、新、绿、洁”水平,树立福州“东大门”形象。

  (四)坚持统筹兼顾,努力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新一轮高起点的教育布局调整战略,确保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引进名校、名师联办快安新区小学、幼儿园,扩建师大二附小、马尾实验小学,亭江中学争创三级达标学校,提升办学水平。积极创造条件,切实做好流动人口和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服务工作。加大教育体制创新力度,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争创国家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为目标,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项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政策外生育。加快人口和计生工作综合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拓展和深化计生优质服务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全面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任务。

  加快文体卫生等事业发展。继续实施船政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程,启动建设船政文化城,修复船政天后宫、天主教堂等历史遗迹。规划建设天马山体育公园和磨溪登山步道等设施,推动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健康保障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建设马尾镇卫生院,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创新爱国卫生工作机制,深入开展除“四害”防病和创建卫生镇、卫生村活动。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年内完成电视数字化试点工作。认真做好民政、档案、地方志、物价、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人防、国防动员和征兵工作,积极发展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

  (五)坚持为民惠民,构建和谐社会安全网

  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推进城乡低保一体化建设,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加大社会福利投入,深化帮困救助工作,努力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扩大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覆盖面,重点做好非公有制企业人员和新增从业人员的参保工作。继续实行农村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制度,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深入开展关爱“新马尾人”行动,新建一批职工公寓,帮助解决医疗、子女就学等困难,把关心和爱护落到实处。大力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逐步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结合君竹路、建设路改造,完善旧城区排水系统;建成快安北面防洪排涝工程,启动林浦片、长安片防洪排涝和君竹明渠清淤工程,尽快解决城区内涝问题。开展“闽水”马尾段专项整治工作,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保护白眉水源,稳定水质,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营造安定稳定、文明向上的社会氛围。在巩固“平安马尾”创建成果的同时,向“平安单位、平安校园、平安家庭”纵深推进。继续打防控并举,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加大技防投入,推进技防工程,构建覆盖全区的治安防控网络。坚决制止非法宗教活动。建成12345便民呼叫中心,畅通群众信访渠道。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严格安全执法,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对台风、洪涝、干旱、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警,建立健全各种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施“五五”普法,不断提高全民法律意识。积极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和公民素质。扎实推进“六进社区”、“三下乡”等活动,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建设融洽和谐的文明城区。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着力解决乡村道路、农田水利设施、饮水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问题,办好农村卫生所、学校和农技培训场所,让更多农民享有更多公共服务。统筹城乡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设一批精品新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强生态林、公益林建设和管理,确保森林安全。组织农民务工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深化村务公开,推进农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关键在责任

  各位代表,全面推进海峡西岸产业聚集新高地建设,实现今年和“十一五”的各项目标,任务繁重、责任如山。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心,按照“四个关键”的要求,切实履行职责,担负起人民赋予的重任,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责任,要体现在加快发展上。当前,我区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倍加珍惜中央积极支持海峡西岸发展的机遇,倍加珍惜多年来形成的发展合力、发展环境、发展动力,坚持发展为大、发展为先、发展为重,弘扬“创业、奉献、争先”的马尾精神,千方百计地谋划发展、服务发展、推动发展,用发展凝聚合力,在发展中落实责任。要抓住机遇、主动有为,真正把机遇提供的种种可能、创造的种种机会转化为加快发展的现实,在认清机遇中抢抓机遇,在加快发展中领先发展,实现马尾更快更好地发展。

  ——责任,要体现在务实为民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根本宗旨,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出发点和立足点,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从一件一件惠民的实事做起,鼓实劲不务虚功,求实效不图虚名,开拓进取不自满,脚踏实地不浮躁,埋头苦干不张扬,激励广大干部用心在基层,服务在基层。千方百计地把为民、利民、惠民的实事办好、办实,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责任,要体现在行政作为上。强化依法行政的责任,在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认真贯彻《公务员法》,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落实机关效能建设“一把手”责任制,严肃纪律,突出问责,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厉行勤俭节约,力戒铺张浪费。深化行政审批、财政体制、投资体制、国有资产监管、人事制度等改革,推行审计公告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从源头上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牢记“两个务必”,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建设廉洁高效、勤政作为的政府。

  各位代表,新的目标已经确定,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事业任重道远。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创造新辉煌,为更快更好地建设海峡西岸产业聚集新高地,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来源:马尾区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