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非遗有哪些?这些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都申报了
日期:2022-02-07 10:30
政策文件:

  前段时间

  记者报道的“贤章糕饼店”

  勾起了众多老马尾人的童年记忆

  一些新马尾人

  纷纷表达了对传统美食的向往

  打听起“贤章糕饼店”的具体地点

  今年

  “贤章糕饼店”将自家的礼饼制作技艺

  申报了马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同申报

  马尾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还有哪些呢?

  跟随记者一起去看看吧~

  马尾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分为四大类:民间文化、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 

 

 

  

民间文学
 

 

  

龙台驸马、侨批故事、柳七娘与罗星塔的传说 

 

  龙台驸马 

  《龙台驸马》这个民间故事讲述的是南宋年间,琅岐龙台村学子林存高中状元并被招为驸马后,奉旨前往台州嘉勉考察“蟋蟀宰相”贾似道之侄台州县令贾文章时,意外遇见贾文章公然当众打死庙祝,林存怒斩贾文章,由此演绎了一场正义与邪恶之间生死较量的故事。

  由此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同名闽剧《龙台驸马》由马尾区海峡闽剧团创排,获得福建省第七届艺术节一等奖,也成为福建省唯一一个民营闽剧团参加中国戏剧节展演的闽剧。

  侨批故事 

  侨批,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

  马尾区作为著名的侨乡,有许多同胞背井离乡、远赴海外创业奋斗,并将辛苦存下的工钱汇回家乡,这每一封侨批背后都有一段华侨下南洋的辛酸故事,诉说着海外游子思乡深情,饱含广大侨胞的家国情。侨批不仅仅是海外华人华侨与家乡共同的记忆,还反映了海外侨胞“热爱祖国、情系故里”的精神,是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侨胞对侨居国和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历史见证。

  白眉村已经开始打造福州首个民营侨批博物馆,目前已对外开放。

  柳七娘与罗星塔的传说 

  柳七娘是广东人,丈夫原本在潮州当一小官。因柳七娘生得貌美如花,恶霸想强占七娘,于是就设计陷害七娘的丈夫,使他被贬谪到福建的闽南一带。柳七娘对她的丈夫忠贞不屈,随夫来闽。不幸的是她的丈夫在途中就去世了。于是她变卖了所有家产,来到当时的这个孤岛上建造了最初的木制罗星塔,为她的丈夫建造七级浮屠,祈求冥福。七娘经常在夜晚登塔远眺,发现闽江口经常有船触礁沉没,于是就在塔顶点亮了一盏灯,给夜航的人引路,罗星塔就逐渐成为一座引路的灯塔。

  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明初就标绘在郑和的航海图和以后的航海针经图册里,是闽江门户的标志。

  相传,一两百年前,外国船舶来到了福州闽江口,在外海远远就可以望见罗星塔,自然会抑制不住地欢呼:“china tower”,意思就是“中国塔”。

  约定俗成,罗星塔在国际上就有了“中国塔”的称呼,罗星塔还被称为文峰塔。2019年,罗星塔被列为海丝史迹遗产点。

  

传统美术
 

 

  

木刻版画 

 

  木刻版画 

  版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中国的木刻版画已有上千年历史,在农业社会,因其材料易得,复制方便,应用广泛。在现在的一些闽南地区,一年一度的祭灶定是要用那一方祖传的老版印制出来才够虔诚。

  年画中,门神的历史最为悠久,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守门将军”的门神雏形。唐代以来佛经版画的发展和雕版技术的成熟、宋代市民文化的发展都大大促进了木版版画的繁荣。1931年鲁迅先生发起兴新版画热潮,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版画家。

  如今,厦门大学油画专业毕业的檀俊灶,已经成为马尾区非遗项目版画传承人,并带出了多位获得省市乃至国家级美术奖项的学生。

  

传统技艺
 

 

  

依姆扁肉制作技艺、振泰线面制作技艺、仁景鱼滑制作技艺、礼饼制作技艺、传世米燕制作技艺 

 

  依姆扁肉制作技艺 

  扁肉主要指馄饨,又名抄手、清汤、扁食、云吞等,肉馅一般是用槌敲打而成扁平状,皮是面皮,故名。扁肉吃起来,肉馅嫩、鲜、脆、爽,特别是肉馅的脆爽劲,让人啧啧称赞。

  这是中国汉族传统面食之一,用薄面皮包馅儿,通常为煮熟后带汤食用,再配上一笼蒸饺,便人吃得心满意足。

  振泰线面制作技艺 

  线面是中国面类最长最细的面,选精白面粉为原料,佐以盐、薯粉、生油,调匀拌搅,经和面、揉条、松条、串面、拉面、日晒等若干道工序而成,它以“丝细如发、柔软而韧、入汤不糊”而闻名。

  仁景鱼滑制作技艺 

  鱼滑属于福州鱼丸的衍生品,也可称为鱼滑汤,是福州市的传统特色小吃之一。

  福州鱼滑通常选用鲨鱼、鳗鱼或者草鱼作为主料,加上地瓜粉、姜末、水、胡椒粉、盐、味精等搅拌成鱼泥茸,用手捏成条形,放入冷水中煮熟定形捞出。通常与拌面、煎包、小笼包等配食。

  礼饼制作技艺 

  “礼饼”是闽东南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传统糕点,也是糕点中重糖、重油的品种之一。

  礼饼呈扁圆形,皮薄如纸,馅饱味香。吃起来香肥细润,润而不肥,饼面上那一层严严实实的白芝麻,经烘烤后,香味四溢。

  传世米燕制作技艺 

  米燕又称米粉燕,是福州一道著名的特色风味小吃。

  是上岐、吴庄一带村庄的农副产品,该村落以前地少人多,村民仅靠种田难以维持生计,便利用这一传统手艺制作米燕,20世纪70年代之前,吴庄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米燕,主要售给闽江口一带的居民和在外华侨。这门传统手艺已经传承上百年了。

  

民俗
 

 

  

代祭谢戏信俗、目连平安普渡、船政天后宫妈祖信仰 

 

  代祭谢戏信俗 

  海外乡亲除了初一、十五“寄香”“寄菜”外,主要是在神诞日或特定日子委托“谢戏”,委托真君堂雇请戏班子在宫观里演出,除了演出全本传统闽剧外,集中演出“加冠”“八仙”和“小长春”三种闽剧折子戏,表达对神明的谢意和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折子戏主要是由戏剧演员打扮成有福气和财气的古代富贵人物,在舞台上载歌载舞、招财进宝、送吉赐福,因此气氛热烈,喜气洋洋。

  目连平安普渡 

  目连平安普渡,是从旧社会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一度中断,随着改革开放以后,为感恩怀恋目连救母之恩,从1997年后,每年筹办一次目连平安普渡,缅怀目连母爱,弘扬百善孝为先的精神,让习俗文化世代传承。

  船政天后宫妈祖信仰 

  船政天后宫正殿中间垂拱端坐妈祖娘娘,两旁柱上有沈葆桢写的楹联,沈葆桢在楹联中希望下一代为人做事,不要愧对天后妈祖,并在楹联中既颂扬妈祖的懿德。

  天后宫妈祖信仰也因郑和七下西洋和华侨的南进,遍及全世界,人们根据自己的美好愿望进一步将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的女神,成为普遍信仰。

  妈祖文化、船政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它丰富了海峡两岸情感交流、文化合作的内容,成为凝聚两岸同胞维护民族精神财富。

来源:马尾区文体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