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日期:2006-01-11 10:24
政策文件:

  马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前言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建设海峡西岸产业聚集新高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马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下列简称《纲要》),作用重大,意义深远。

  本《纲要》的编制,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七届十次全会、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区委六届五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依据,主要阐述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是制定专项规划、年度计划的依据。政府将通过年度计划、专项规划、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努力保证“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

  第一部分 建设海峡西岸产业聚集新高地的关键时期

  一、“十五”发展成就

  “十五”期间,在区委、管委会、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海峡西岸产业聚集新高地的战略目标,坚持“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的发展方针,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全面超额完成“十五”计划预期目标任务。

  1、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呈良好的发展势头,预计200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25.7亿元、15.6亿元、9.3亿元,年均增长14%、21.2%、20.4%,分别比2000年增长91.9%、161.2%、153%,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7亿元。 

  2、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

  工业强区成效显著。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引进了华映显示科技、NEG玻壳、冠城大通等一批投资上千万美元的大项目,培育了飞毛腿、中铝瑞闽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2005年产值5亿元以上企业7家,其中10亿元以上4家。产业集聚度提高,初步形成电子信息、冶金制造等七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冶金制造重点支柱产业日益壮大,建成全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国家显示器件产业园。生物医药、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实施名牌战略初显成效,飞毛腿电子锂电池荣获“中国名牌”产品。

  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农村、农业加速向城市化、工业化转变。农村商贸、运输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防汛抗旱、营林绿化和管护工作得到加强,建设快安片蓄排工程,五年累计造林面积5580亩,幼林抚育1.27万亩,完成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权证登记发放。积极推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建成龙门、双峰、康坂等9个村卫生饮水工程。加强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有效防范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动物疫情的发生。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引进了琯头海运、福清融海、苏宁仓储、九州通医药等物流企业和国脉科技、朗讯等服务外包企业。商贸、交通邮电等传统服务业得到改造和提高,旅游、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发展迅速,建成永辉超市、肯德基、玖玖丰田等一批商业网点。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3.96亿元,年均增长11.9%。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1.0:64.3:34.7调整为2005年的0.5:64.5:35。

  3、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成绩斐然。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成NEG玻壳、飞毛腿电池、华映显示科技、冠城大通、福人木业、顺利建材码头、中石油码头、罗星西路改造、马江举重基地、区影剧院等80项重点项目,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促进基础设施由“滞后型”向“基本适应型”转变。2005年1月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批准同意开发区扩大发展用地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2005年6月出口加工区获海关总署、商务部等部门批准,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区域功能进一步增强。

  4、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先后建成四十一中教学楼、亭江中学综合实验楼、开发区职专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师大二附小实验楼等,扩建和充实了一批教学配套设施。深入开展“六进社区”等一系列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船政文化古迹得到修复、保护。重视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公民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大公共卫生建设投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率99.17%,人口自然增长率2.54‰,2005年被评为计生工作省级优质服务先进区。民主和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平安马尾”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市验收,被中央综治委、中组部、人事部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5、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观念,就业、再就业和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不断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递增6.2%和7.3%。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再就业政策体系与服务平台。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62.7%。

  6、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推进。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公共财政体制、户籍制度、粮食体制等改革向纵深推进。“亲商、安商、富商”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全省率先建立企业服务110,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取得新拓展,“两马”经济文化交流继续深化,对台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利用外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五年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12项,实际利用外资9.02亿美元。出口总额31.9亿美元,年均递增14.8%。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

    1、发展的有利机遇。从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国际技术和产业加快转移,有利于我区广泛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国内经济发展呈现新一轮上升态势,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利于发挥优势,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央积极支持海峡西岸发展,省委大力实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使开发区作用和地位更加凸现。从自身发展条件分析,建设海峡西岸产业聚集新高地发展战略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基础扎实,加快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对台经贸合作基础,有利于进一步承接台湾外移产业;发展空间的拓展、出口加工区的设立以及港口资源优势等,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基础。

  2面临的挑战。在看到我区具备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也面临着资源约束加剧,特别是土地供给日趋紧张,引进外资的国际竞争更趋激烈,WTO过渡保护期结束,应对能力要求更高,开发区政策优势弱化。在前进的道路上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在自主创新方面尚未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经济持续发展后劲有待增强;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社会保障需进一步加强;农村城市化需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步伐需进一步加快等。对此,我们必须采取针对、有效措施,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努力加以解决。

  第二部分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十一五”期间,我区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产业聚集新高地,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 “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的办区方针,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眼于提高发展质量,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优势和带头、带动、示范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海峡西岸产业聚集新高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为此,要坚持以下原则:

  --突出科学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既注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更注重提高增长质量效益。坚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突出特色经济。按照海峡西岸经济区总体发展布局和省市对马尾的要求,把握好中央支持海峡西岸发展和海峡两岸关系出现积极变化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区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开放优势、产业优势,凸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色和功能。

  --突出对外开放。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突出改革创新。以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大领域改革。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科技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引路作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突出城市建设。高水平、高起点、高层次规划和建设城市,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加快新区开发,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经济发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安居乐业的现代化港口新城。

  --突出社会和谐。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教事业、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等问题,促进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突出为民谋利。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让全区人民共享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二、奋斗目标

  围绕建设海峡西岸产业聚集新高地、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奋斗目标,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方面,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略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建设适度超前、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城市规模有序扩张,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基本建成以“一中心、两基地”为支撑的现代化港口新城。社会事业方面,科技、教育、卫生、文化、计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建设科技强区。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进入全面文明城区行列。巩固和提高“平安马尾”的创建水平,社会治安秩序更加安定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预期目标

  根据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确定“十一五”发展预期目标体系,含有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四大类指标,具体是: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3%;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5%;财政收入高于GDP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30亿元;出口总额年均递增12%;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年;农村居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80%。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

  --单位GDP能耗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污水处理率90%。

  第三部分 建设海峡西岸产业聚集新高地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按照“核心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在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和优势,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规划引导,促进产业集聚、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积极促进制造业从下游加工装配向上游整机延伸。以主导产业为重点,做强做大电子信息产业、冶金制造产业。大力发展环保、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制造业。努力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成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

  1、壮大支柱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产业。遵循产业演进规律,密切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大力培育带动作用强、成长空间大的高端战略产业集群,着力发展新型平板显示器件、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环保高能电池、计算机外部设备和数码印刷机等主导产品,依托华映光电、日立、飞毛腿、理光等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建设PDP等离子模组、TFT-LCD、移动多媒体、智能执行器等项目。

  --冶金制造产业。以中铝瑞闽、中日达、中钢等企业为骨干,扩大铝板带、铝箔、马口铁产能,建设中铝瑞闽铝板带基地,发展、改造传统冶金及金属制品加工业,建成全国重要的铝箔、铝板带生产基地。

  2、提升优势传统产业集群。

  --船舶修造业,加快马尾修造船基地建设,推进马尾造船厂、东南船厂的技术改造,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出口船舶,提高现代船舶修造业技术水平。鼓励发展船舶配件、零部件和船用材料及相关服务业,延伸船舶修造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配套能力。

  --轻工纺织业,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鞋、纺织、服装等行业水平,重视提高技术研发与设计能力,实现由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的转型,加大品牌开发力度,建立符合国际环保要求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制鞋、纺织、服装等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水产饲料业,以海马饲料、高龙实业、大昌盛饲料等企业为骨干,引进饲料淀粉项目,开发代蛋白等高新技术饲料,填补水产饲料产业空白点,延伸水产饲料产业链条,提高水产饲料产业竞争力。

  --食品饮料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拓展深加工型食品饮料工业,开发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重点扶持统一、顶益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知名品牌的食品饮料骨干企业。

  3、优化产业发展布局。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链式化、产业布局园区化的要求,以功能区作为产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做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与功能区发展规划的衔接,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引导不同工业项目分门别类地向各功能区集中,加快建设产业特色明显、集中度高、承载力强的工业园区。科技园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环保、仪器仪表等产业;城区片重点发展为生产生活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港口物流业、金属压延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产业;亭江片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和临港工业,形成特色产业;琅岐片区重点发展无污染、节水型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林浦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总部经济、研发经济及服务贸易等。

  4扶持壮大民营经济。积极引导民营企业集聚发展,开拓市场,争创名牌,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和改造、上市等,集中力量扶持一批技术先进、主业突出、行业优势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民营企业。推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完善企业信用制度体系,引导民营企业规范发展,提升民营企业整体素质。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财税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拓展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努力营造民营企业发展的公平合理竞争环境。

  二、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发挥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孵化中心等创新创业基地的作用,促进研发中心、创新资源的整合集约发展。推动高校、科研单位和我区企业共建产学研经济实体及面向全行业的技术研发基地,加快关键技术开发。加大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形成技术创新链。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提高关键技术的原创能力。加快电子信息等先进适用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提升优势产业,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和贡献份额。

  1、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十一五”期间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构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各种中介机构为纽带的科技服务体系,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体系,努力建设成为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功能,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以人才为核心的区域科技创新机制,建立为区域支柱产业服务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我区与高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的科技合作与共建,力促大公司、大企业在我区设立研发机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建设,建立海峡科技孵化中心和省船舶研发中心,构筑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加强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建立推进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努力创造聚集人才的环境和氛围,把我区建成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示范区。

  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库、科技专家库、人才资源库和科技基础数据库等信息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积极创建国家级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构架科技创新合作共享平台,形成创新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中介服务平台,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重点在人口安全、计划生育与重大疾病防治、生物安全与食品安全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生物制药业,大力扶持新大陆、梅生、三爱药业等骨干企业,形成规模聚集效应,衍生一批关联配套企业,扩大药品加工制造总量,提升药品加工制造质量,延伸药品加工制造产业链条,壮大生物制药产业集群;积极鼓励、扶持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研发,提高医药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环保材料业,发展汽车尾气净化、空气净化等环保产品,抓住食品包装材料升级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生物降解母料和生物功能环保包装材料。

  3提升产业技术水平。重点扶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动,培育科技型企业,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同建立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驻区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在我区设立研发中心或将其境外的研发中心迁到我区,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与互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推动相关企业建立技术创新联盟,继续组建并完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依托现有技术、含量高的产业,通过转移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技术水平,引进知名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培育一批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不断引导、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实力。

  4、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和宣传活动,鼓励名牌产品企业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开展和培育终端产品,提升产业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三、全面提升服务业水平

  把服务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扩大再就业结合起来,统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构筑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产业层次较高,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服务业发展格局,提高服务贸易业占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商贸、房地产等生活性传统服务业,以及旅游、社区、中介、电子商务总部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努力成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成为跨国公司、大中型企业集团转移高附加值加工制造环节、研发环节、营销环节和其它服务外包的重要承接基地。

  1、现代物流业。重点推进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流通业建设。加强长安港区8#-11#泊位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大力扶持发展物流配送,加快培育一批配送中心,积极开展船代、货代业务;通过对商贸仓储、交通运输的整合、重组、催生,改造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商贸物流企业;推进港口信息化,建立集装箱进出口快速集并、中转和货物配送机制,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出口加工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发挥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使出口加工区成为我区发展物流业的重要载体。

  积极承接服务业外包。根据我区产业发展特点,实行分步实施的战略,先从与制造业直接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开始,承接跨国公司、大中型企业集团研发环节、生产制造环节、营销环节的服务外包,逐步向承接高新技术行业的外包转移。

  2、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围绕改造和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引进先进理念和管理方式,全面提高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重点打造“一个商业中心、二个商贸集中区、四个特色专业市场”。“一个商业中心”即老城区商业中心。改造、提升中心区商业配套设施,积极引导国内外著名连锁店、品牌店、特色店和能提供高品质娱乐服务的企业来中心区设点经营,把老城区建设成为集休闲、娱乐和购物为一体的商贸中心区。“两个商贸集中区”即快安和长安商贸集中区。快安商贸集中区要结合快安新城建设,科学规划商业网点布局,配套建设一批档次较高、质量上乘、造型新颖、风格独特的店面和商业经营场所,重点引进连锁超市和娱乐服务性企业。长安要加快亭江中心区开发建设,推进亭江农贸市场及周边商业圈的改造,争取引进一个大中型生鲜超市;结合外来职工公寓开发建设,扩大亭江商业规模,努力打造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商业集中区。“四个特色专业市场”,即饲料批发市场、船政旅游产品一条街、台湾农产品批发市场、汽车连锁专业销售市场。

  3特色旅游业。

  确立“大旅游、大品牌、大产业”的发展战略与“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发展思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充实旅游文化内涵,开发旅游精品路线,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升旅游产品档次,打造“中国船政文化旅游”、“马尾—马祖亲情旅游”两大旅游品牌。

  船政文化旅游。继续推进船政文化建设,抓好船政衙门、官厅池、闽安北岸炮台、巡检司、绘事院、水上飞机滑道以及天后宫等船政遗址和文物的保护、修复。整合包括马尾、连江、长乐在内的闽江口旅游资源,开发船政文化水上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码头,开辟水陆两条旅游线路,形成包括船政文化、自然景观及其他旅游资源在内的大旅游格局。

  “两马”同根亲情游。利用“两马”直航和开放福建居民赴马祖旅游的有得条件,以马祖游为品牌,争取赴马祖旅游从福建居民扩大到省外;同时将马祖的风光游与船政文化旅游整合在一起,打造 “两马旅游”品牌,进而以马祖为“中继站”,拓展两岸直接旅游,使马尾成为海峡两岸同胞双向旅游的基地、集散地和中转站。

  4、中介、社区服务业。大力发展会计、律师、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多功能、高效便捷、服务优良的社会服务体系。整合和规范现有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房屋中介机构、货运承揽机构等各类中介组织,加强市场中介组织的行业自律管理,加快中介组织市场化、规范化步伐。加大中介行业的开放度,吸引国内外知名专业中介机构来我区设立代表机构。培育社区服务业,重点培育、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救助服务与福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社会化服务,就业与再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等四大社区服务体系。优化社区服务人员队伍,建立科学长效的运作机制。

  5、信息服务业。以“数字马尾”建设为核心,整合我区环境、经济、人文、社会、空间、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与管理体系。实施电子政务工程,大力推进党政机关内部政务办公自动化、公文传输无纸化、管理决策网络化、公共服务电子化,即建成“安全、高速、宽带”的党政机关政务网和公众信息网。实施电子商务工程,建立由信息服务、电子交易、金融服务、税务电子化、信用卡服务及企业的网络应用系统组成的,能满足企业投资、贸易、财税、金融等经营和管理活动,以及市民生活中的各种资金结算所需的电子化商务系统。加快海关EDI报关系统及口岸信息平台和工商并联审批服务平台的实施步伐,逐步实现商品信息电子化,实现与省政务网站联网。加快企业电子信息化进程,建设企业的专业市场和虚拟信息市场,发挥信息传播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建立以110、120、119等系统为基础的突发事件社会联动信息系统,加强政府对突发事件的统一调度和指挥。实施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工程,以数字电视、计算机进入家庭为载体,向公众提供购物、旅游、交通、教育、科技、文化、娱乐、房产交易、证券交易等综合信息服务,为我区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集散、交换、共享、服务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以建设数字社会工程为契机,争取到2010年,全区社区全部达到《福建省社区信息化功能导则》规定的2级信息化社区标准。

  四、加快闽江口区建设

  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战略,按照罗源湾及临近地区、闽江口区、福清湾区、江阴港区及临近地区等全市海洋开发布局,积极推进闽江口区建设。进一步完善长安作业区建设规划,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强化项目落实,基本建成长安作业区码头。全力支持配合省市交通港务部门改造提升现有码头,疏浚闽江航道,提高港口生产能力,发展海洋运输业,增加吞吐量。积极发展临港工业和以大进大出的外向型经济为依托的保税仓储和现代物流业。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发展海产品加工业、海水养殖业和海洋渔业,把闽江口区建设成为以港口物流业、电子信息业、冶金制造业、海洋渔业为主的高技术外向型经济区。

  第四部分 加快城市化建设 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把城市化建设悇为我区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作为打造海峡西岸产业聚集新高地的基本抓手,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加快“西接东拓”、“沿江开发”步伐,建设快安新城、亭江中心区,进一步扩大城区发展空间,到2010年,中心城区面积从现有10平方公里扩至16平方公里。

  一、提升中心区功能

  强化马尾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福州中心城区东大门的意识,开展新一轮总体规划,修订城市交通体系规划等专项规划。加快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城区风貌保护,延续马尾历史文脉。重视城市环境艺术和建筑设计,抓好沿江、沿山、沿路两侧重点地段的布局规划和单体设计,提升中心区品位和功能。强化城市长效管理,坚持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以块为主、条条尽责”的管理格局。强化道路通行管理力度,大力推行公交优先政策的措施,扩大公交网络覆盖面。

  二、各功能区基础设施

  快安新城要加快名城港湾建设,同步建设教育、卫生、文化、娱乐、商贸等配套设施,加强排洪渠、排洪沟、涵洞等排洪系统建设。长安新区要抓好路网系统、污水处理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出口加工区要抓紧基础设施、隔离设施、海关监管设施等建设,力争两年内建成验收,并封关运行。琅岐新区要加快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建设,突出抓好过江隧道、污水处理厂、引水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力争早日实现工业项目落地。林浦新区要充分利用南台岛周边已有的电力、通讯和路网优势,启动区内电力、污水处理、电信、给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河道清淤和清污工作,建设南江滨路和潘墩路,沿江开发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层住宅区、高档商务区、公用设施等,实现与母城的完全对接。

  三、市政设施

  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中心区部分道路,同时配套灯光、绿化、人行及广告景观等设施,加强小街巷路面、路灯改造,提升城市建筑景观品位。配合省、市有关部门抓好福温、福厦铁路、机场高速二期、魁岐跨江大桥、省道201线长门大桥建设,打通马尾中心城区至新扩区的快速通道。拓宽改建闽安至白眉公路和双峰至秋峰公路。增辟公交线路,扩大公交网络覆盖面,力争将马尾公交纳入福州市公交规划。给排水系统。调整开发区供水规划,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红山、魁岐等周边村居的供水建设,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全区供水普及率达到98%;加强城区排洪、排涝系统的建设和改造,建成快安东排工程、林浦防洪排涝工程、长安投资区防洪排涝工程,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君竹山、上岐山排水、排污系统,进一步提高防洪抗旱标准。加强垃圾处理场、垃圾转运站、公厕改造建设。

  四、能源保障

  制定长安、林浦州、琅岐新区电网规划,建立以电力为重点的能源保障体系,完善电网规划布局,提高电力保障水平,使电力建设适度超前于经济建设发展。同时,提高燃气供应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五部分 发展开放型经济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和更大范围上参与国际、区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主动与外部实现生产要素对接、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努力建设成为促进国内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结合体。

  一、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注重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把引进外资同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结合起来,实现利用外资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围绕产业结构、升级改造和培育支柱产业的方向和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和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项目。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推进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开拓港口、桥涵等基础设施,金融、保险、物流、旅游等服务贸易领域以及城市供气、教育、体育等公益性项目的引进外资。充分发挥侨商作用,做好“亲情招商”工程,鼓励、引导侨商回乡投资兴业,拓宽新的侨力资源。探索境外投资新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二、积极拓展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坚持以质量取胜,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注重培育新的出口产业群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出口加工区建设,重视科技兴贸,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拓展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加大东盟市场的开发;积极开拓东欧、拉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支持企业获取产品国际认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外贸进出口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应对农副产品出口绿色技术壁垒能力。充分利用出口加工区政策优势,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

  三、全面提升对台交流与合作水平

  在中央和省、市的领导下,积极发展对台经贸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两岸货物定点直航、“两马”人员和货物直接往来、开放福建居民赴马祖旅游的优势,拓宽“两马”交流与合作领域,加强和深化对台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进闽台经济文化双向对接;办好现有台商投资区,推动台商投资区二期申报工作,积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实现两岸产业对接,围绕重点支柱产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引进台资大型项目和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核心技术。积极发展对台小额贸易,提高对台小额贸易的层次和规模。以开放台湾农产品进入大陆市场为契机,抓好海峡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推进两岸航运、马祖中转,建设低成本、便捷化的客运货物往来航线,努力成为承接台湾外移产业的重要基地,成为推动对台经贸合作与交流的强大平台。

  四、密切同华人华侨及社团的联系与合作

  发挥我区华侨众多、爱国爱乡、资金雄厚和海外社团联系广、渠道多的优势,根据我区产业特点,研究推出一批适合华侨投资的项目,鼓励支持华人华侨回乡投资或通过他们引资引荐项目,引荐客商,引导华人华侨投资公益事业,发挥侨力。

  五、积极扩大对内开放

  坚持内外资并举,内外销并重,加强对国内资本的引进与集聚,积极应对福州母城的旧城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引进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积极引进大中型国有企业以及管理水平高、实力雄厚、外向型的大中型民营企业,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第六部分 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村城市化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深化改革,树立大农业观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促进农村向城市转变,农民向居民转变。

  一、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一是加快农村工业化。加强镇、村(居)工业小区、标准厂房建设和招商,提高镇、村(居)工业经济总量。二是发展非农产业。大力发展商贸、运输等为生产和生活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三是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林业经济。开发磨溪探险旅游带,闽安-白眉沿线休闲、观光农业基地,牛项林业生态旅游。加强营林绿化、生态公益林建设。充分利用我区广阔的山地资源,发展名优果树、中草药种植、草食性动物养殖。

  二、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建设

  大力推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完成15个行政村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积极推进城中村改制,到2010年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统筹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巩固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农村文化中心和文化站、农村公共卫生、道路、绿化、排污排水管网、路灯、公厕、公交车等市政设施建设,大力解决农村卫生饮水问题,改善农村群众生活居住条件,做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整合农村社会化服务资源,建立健全“三农”服务网。

  三、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推行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老有所养;以区财政投入为主,镇(街)、村(居)、农民共同承担,进一步推动农村医疗保险建设。千方百计扩大农民就业,切实保障失地农民权益。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以农业水利设施为主体的抗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科学规划全区排洪、排水体系,抓紧抓好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继续实施科技园区东排工程,建设林浦洲防洪排涝工程、长安投资区防洪排涝工程、琅岐新区防洪排涝工程,完成全区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建立山地水库与平原泵站水闸联合调度体系;加强排洪沟、排洪渠、内河等清淤、疏浚、整治工作。修建万下水闸-红山排江渠,新建红山挡潮排涝水闸,完善城区排水系统;加强水源地保护,完成白眉下游泄洪区拆迁;加强山体植被保护,减少水土流失。

  第七部分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可持续发展

  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巩固“创卫”、“创园”、“创模”成果,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工程,推进生态马尾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构建节约型社会

  强化节约意识,进一步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体系,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增强节约资源意识,提倡绿色消费方式,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审核,降低产品能耗物耗,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建立引进项目效益、环保、能源评估机制,以节水、节能、节地、节材为重点,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在城市建设中,努力作到用地少、就业多、要素聚集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

  1、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规划管理,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及其监督检查机制,坚持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通过旧城改造,旧村改造,收储、整合、流转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城区商业用地和房地产开发用地的规划和管理,调控和引导工业向各功能区集中,优化商业发展与房地产开发布局。规范土地拍卖行为,完善土地定价标准,强化土地收入管理,有效开发土地后备资源。

  2、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制止乱砍滥伐林木、毁林等行为。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积极落实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和森林资源多元投入机制。建设生态公益林工程,继续做好亭江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

  二、发展循环经济

  1、实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清洁生产企业。提高生活垃圾、城市污水、废旧物资、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推进节能工程,重点抓好冶金、建材、轻纺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降低产品综合能耗。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努力降低建设能耗,推广绿色照明技术,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研究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先进水平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巩固和提高一批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国内市场需求量大的环保技术和产品,重点实施汽车尾气净化器、空气净化器等一批环保产业化示范工程。推进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4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2、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按照集中布局、集中控污的原则,建立快安、长安污染集中控制区,促进集中治理,达标排放。依照循环经济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发展集中供气、集中供热,热电联产锅炉,实现上中下游物质与能源逐级传递,资源循环使用,污染物减量达标排放,努力争创国家生态工业园区。

  三、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1、加快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高度重视白眉水库生态系统建设,切实保护生活饮用水源。加强城区内河水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内河环境质量。大力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建成长安投资区污水厂,改造扩建城区、快安污水厂,规划建设琅岐污水处理厂,完善城区污水收集系统,做好污水接驳、旧城污水管道改造及清疏工作,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实施城市清洁工程,解决亭江及外围组团的垃圾处理问题,提倡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综合利用,搬迁天马山垃圾中转站,建设工业固体垃圾填埋场、亭江垃圾转运站。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到“十一五”期末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加大“青山挂白”整治力度,积极实施山体植被保护与再造。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拓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投融资渠道,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

  2、构筑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以巩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加强长效管理,推进天马山公园建设,加快城区生态建设步伐,达到人居适宜的环境目标。以农村优美乡镇建设为载体,用山、水、森林来实现中心区与快安、长安组团之间衔接和过渡,在各类建设中应注重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文化和生态系统。

  3、巩固和加强森林绿化建设。重视沿314国道、温福铁路、闽江及城区线的一重山森林绿化建设,结合沿海防护林,建设一重山园林景观走廊,年均造林133公顷,五年合计造林668公顷。加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在全区重点林区、县(市、区)界、重要风景点、旅游区等新建宽15-20米,长100公里的生物防火林带,抚育生物防火林带150公里,以生物的措施阻隔森林火灾漫延,保障森林资源安全。进一步加强森林病虫害测报和防治,建立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防止松材线虫、松突园蚧等检疫性病虫害进入我区,确保林业生产安全,促进我区森林健康持续发展。为保护和加强培育森林资源,促进林区经济发展,在“十一五”期间,计划投入1000-3000万元,建设上岐-彭珠、红山-秋峰、快安-茶洋山、牛项-香炉、象洋-新店等林区公路50公里,初步形成林区路网。

  四、促进人口健康发展

  1、稳定低生育水平,提倡优生优育。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继续有效控制出生人口。全面开展生殖健康优质服务,优化人口结构,使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加强计划生育队伍和信息网络建设,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的作用,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巩固省级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成果,争创国家级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谐。

  2、重视妇女儿童、青少年事业。认真实施马尾区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促进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大维权力度,保障妇女、儿童、青少年的合法权益。重视妇女儿童活动场所的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第八部分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构建和谐社会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完善社会保障和卫生服务体系,构筑和谐繁荣的文化体系,健全以人为本的社会事业体系,巩固“平安马尾”建设的成果,不断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努力实现防控覆盖有新的扩展,科技含量有新的提升,整体效益有新的增强。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港口城区。

  一、加大科学技术普及力度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增强全社会科普意识,树立“大科普”观念;加强科技普及工作,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科普工作体系建设,完善镇、街科协组织和社区、村科普网络,推动科普先进镇、街和科普示范社区建设;加强学术交流,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为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科普工作的投入,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网站建设;力争在2008——2010年进入全国“科普先进区”行列。

  二、积极发展教育事业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到2010年全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全面实现高质量、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全面发展,基本建成适应我区经济发展需要、覆盖全民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1、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实现“双高普九”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调整教育布局,将师大二附中初中、高中分设,二十四中与开发区职专分设,新建一所省级初级中学;整合罗星学区,新建一所示范小学;新建马尾实验小学综合教学楼;适应科技园区经济发展和快安新城配套需要,扩建儒江小学,创办一所完全中学和一所幼儿园。努力提升农村教育整体水平,在亭江片建设三所上规模上档次的农村示范小学。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整个城市规划中,切实做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服务工作。

  2、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实验,积极开展高中阶段课改实验。加大教育体制创新力度,启动名师培养工程,实施“名校工程”,发挥优质校的示范、带头、带动、帮扶、辐射作用,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优质校与一般校、薄弱校、农村校的差距,努力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十一五”期间,师大二附中通过一级达标校评估验收,亭江中学实现三级达标,开发区职专通过国家级重点职校验收,二附小进入省示范小学行列,马尾实验幼儿园、开发区幼儿园进入省优质园行列。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实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特别是引导强势经济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办学。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三、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作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周边县、区共同开发利用人才资源,密切与知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专家联系合作,引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科技、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不断完善人才储备机制,创新人才创业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围绕环境综合治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健康服务体系、巩固拓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等重点工作,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学校”活动,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优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以创建卫生城镇、卫生村活动为载体,推动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改,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全面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建立完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组建区级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机构,逐步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系统和应急队伍。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卫生资源,办好亭江华侨医院,以马尾卫生院为构架,建设快安新城卫生院;大力提高医疗卫生技术和服务水平,办好开发区医院,争创二等甲级医院。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新型医疗保障体系。到2010年,实现初级卫生保障发展纲要指标。

  五、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1、文化事业。加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全面推行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以优化文化资源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区域特色文化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精品战略,以船政文化为纽带,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创造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侨乡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一座2500平方米综合图书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设镇街文化中心和村居文化站(室),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市场主体,规范文化市场秩序,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系。

  2、发展体育事业。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抓好青少年体育训练,大力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建成天马山体育公园、江滨路健身长廊和磨溪登山健身路线,建设一座集游泳池、网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于一体的中型体育馆。亭江镇、马尾镇建成一个健身活动站,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发展体育产业,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发展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资金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

  3、新闻广电事业。建立健全对内对外宣传体系,拓宽对外宣传渠道,提升新闻舆论的影响力,办好《海峡时报》和有线电视台,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原则,逐步建立广播电视管理新体制和运行机制。采取政府提供贴息贷款、有线网并入福州城区网络合作共同开发推进等形式,解决资金压力,推广普及数字机顶盒,实现城乡有线电视数字化。

  六、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1、积极扩大就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注重发展第三产业,鼓励社区灵活就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推进就业援助制度化;加强职业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创新就业服务方式,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保障制度规范化,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规范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五险合一”,2010年基本建成全区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分配制度,建立社会救助制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整体推进全面小康进程。

  健全和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健全完善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各类保险覆盖面和征缴率,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理顺养老保险业务管理体制。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保险,鼓励发展商业保险,提高保障水平。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医疗、教育、住房等救助为补充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保障实际收入低于生活保障线的所有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继续搞好“两个确保”,搞好“三条社会保障线”的衔接,开展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接续性服务,推进外来从业人员的综合保险。落实完善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的各项措施,提高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的参保率。推进工伤保险工作,加大对《工伤保险条例》的宣传贯彻力度,认真做好工伤认定的受理工作,切实维护好社会稳定。

  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确立“依法征地、足额补偿、参加保险、长期保障”失地农民养老保险16字方针,加快制定《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和《养老金发放办法》,明确保障范围、资金来源、缴费标准和保障水平,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总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管理、运行和监督体制建设,建立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七、推进“平安马尾”建设。

  围绕“五个提高”、“五个下降”、“五个遏制”、“五个防止”的总体目标,树立人民满意的平安观念,突出建立公共突发事件预警处置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社会治安防控机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处理问题,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完善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加强政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努力营造更加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安定稳定的治安环境、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第九部分   保障措施

  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能作用。坚持和完善共产党员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政策,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侨联等群众团体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推动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民主选举和民主管理,使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完善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制度。坚持依法治区,坚持依法行政,实现政府决策体制、决策程序、决策方法的法制化。维护司法公正,建立新型监督机制,建立健全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行政损害赔偿制和司法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搞好“双拥”工作,支持国防、经济动员、交战建设,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廉政建设,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加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管理和监督。强化干部作风情况等方面的监督,促进反腐倡廉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以德治区,构筑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加强党政干部和公务员的“政德”教育,强化公仆意识和法治意识;以诚实守信宣传教育和“争当文明人”活动为载体,强化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建设;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围绕“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社区文明、文化繁荣”的目标,社区重点抓好市民行为规范教育、公共设施建设、环境秩序管理、社区服务和提高文化品位等。以窗口行业和执法部门为主,加强效能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实现优质服务。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效,将精神文明建设目标、任务阶段化、具体化,全面实行各级领导班子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综合运用集中检查、群众测评等方式,不断完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监督机制。

  三、加强廉政建设

  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等反腐败三项任务。严格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加大查办案件力度,推行纠风专项治理工作。加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强化对党员领导干部遵守政治纪律、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干部选拔任用和干部作风情况等方面的监督。充分发挥党内监督、国家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努力形成监督的合力。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进一步构建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龙头,全面落实“六个机制”的工作格局,强化党委和政府领导、党政一把手“一岗双责”、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协调的责任。把规范管理、预防腐败作为重大改革措施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反腐倡廉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

  1、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的公共职能,把政府职能重点转到加强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为主的公共服务,转到为市场创造平等竞争环境和提供服务上来,转到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持久、和谐的环境和提供服务上来,,把政府主要精力、财力集中以发展社会事业和扩大公共产品供应,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上来,把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作为改革和发展的最终目的,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坚持“非禁即入”的理念,激发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增加社会财富;坚持依法行政的理念,规范政府行为,完善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形成透明、公开的政务制度框架。

  2、加快推进社会领域体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形成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步伐。深化体育改革,促进体育产为健康发展,进一步健全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医疗机构、药品流通体制和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健全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等制度,提升人民群众社会保障水平和质量。完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劳动竞争有序合理优化配置。

  3、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的经济秩序。加快发展资本、产权、土地和劳动力要素市场,强化市场对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同时促进和规范农业用地的有偿流转。推进市场中介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改革发展,加快现有中介组织与主管政府机构的脱钩和改制。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

  4、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国有资产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加强社会公共领域投资;研究建立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方式,完善授权经营制度。

  五、实施项目带动

  1、加强和改善项目生成工作机制。积极策划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工业项目,做好后续工业项目跟进工作。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用地和资金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更多的工业项目生成落地。对各类招商活动,要组织力量全面梳理,提高项目升级率、履约率和到资率,促进新签项目尽快落地、动工兴建和投产。要在实施项目带动中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在具体项目的推进中及时跟踪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注重重大产业项目的上下游配套,优化项目群的规划布点,更多地形成拳头产品,形成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着重抓好加工制造业项目,培育新的制造业产业集聚。

  2、优化投资环境。通过环境创新,为打造海峡西岸产业聚集新高地提供良好的平台。优化服务环境,打造“效率马尾”, 营造环境优势。优化配套环境,打造“产业马尾”,通过提高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不断做长产品链、延伸产业链、拓展技术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市场规模;优化自然环境,打造“生态马尾”,全力创建国家生态工业园;优化法治环境,打造“平安马尾”,维护社会安定稳定;优化人文环境,打造“文明马尾”,建设富有创新活力和人文魅力的文明城区;优化信用环境,打造“诚信马尾”,在全区上下形成了诚信第一、信用至上的良好氛围。

  六、强化规划组织实施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高度重视规划的组织实施,创新实施机制,建立健全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规划中期评估修订机制,根据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及时提出调整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规划的宣传力度,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确保“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来源:发改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