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马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日期:2011-01-20 11:08
政策文件:

前  言

 

“十二五”时期,是马尾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求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加快推进“和谐马尾”建设、全面实现富民强区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马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加快建设宜居宜业新马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纲要》立足马尾区实际,按照全力推动马尾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依据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贯彻落实《实施意见》、《马尾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主要阐明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制定实施各类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本《纲要》以2010年为基期,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部分远景目标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    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全区推动科学发展、打造宜居城区、构建和谐马尾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也是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

1、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区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持续增加。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32.08亿元,年均增长14.8%,高于“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13%目标1.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32.2亿元,年均增长1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9亿元,年均增长30.4%,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投资354.1亿元,相当于“十五”时期近3倍,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2、转变发展方式成效初显。先进制造业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企业上市扎实推进,总部经济发展突出,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国脉科技、飞毛腿、网龙、网讯、上润、三爱药业、华映显示、大拇指环保、新日鲜9家企业成功在境内外上市,三奥、伊时代、升兴、冠林科技等企业加紧上市准备,上市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突出发展总部经济,建成国脉科技、飞毛腿、新日鲜、船舶研发中心等总部项目,荣泰等总部项目正在动工建设,滨江企业总部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十一五”期间,实施国家火炬计划项目6项,国家863计划1项,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5个,创立光电技术产业服务与生物科技服务平台2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九州通医药物流、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等大型交易平台已投入使用。

3、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出口加工区基础设施工程、科技园区防洪排洪工程、亭江琅岐供水工程、琅岐陆岛交通码头改造以及马江大道、快安大道、青州8#码头等项目。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全面完成农村道路硬化,完成部分水库、水闸、堤防工程除险加固及琅岐凤窝村、亭江洪塘村供水工程。城区基础设施方面,建成市民中心广场、马江渡广场,完君竹主干渠清淤,城市路网、公共交通、园林景观为重点的市政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和品位得到提升。

4、城乡协调发展能力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全区城镇化率达57%,比2005年提高5.7个百分点。宜居宜业城区建设稳步推进,新城区规划建设力度加大,启动马尾新城规划,完成马尾—快安控规、快安城市综合体、马尾科技文化中心、滨江总部经济聚集区规划,中心城区逐步向琅岐延伸。旧城改造、园林绿化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双百工程”和“六六工程”,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和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完成农村“三改”和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122项,有11个村获省、市级卫生村称号,农村创卫成果得到有效提升。

5、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以“5·18、6·18、9·8”为平台,加强招商选资,五年累计新批外资(增资)项目177项,实际利用外资8.19亿美元,年均增长17.4%。落实各项出口扶持政策,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6.4%,华映显示、华映光电、省华闽、中铝瑞闽、东南造船厂等7家企业出口超亿美元。对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走在全省前列,新大陆科技集团在台湾设立分支机构,率先实现“陆资入岛”;开通马尾-高雄、基隆海上货运定期航线,率先实现海上直航基隆;建立两岸邮政速递物流配送中心;“两马”交流更加密切,两马同春闹元宵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6、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城区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明显提升,一批重点企业节能示范工程、循环经济试点项目、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得到有效实施。环境保护持续加强,基本建成长安污水处理厂及厂外管网工程,实施青州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快安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城区污水处理率达90.05%,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5%,空气质量保持在优良水平。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部分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低端产业逐步转移淘汰或关停,二氧化硫排放削减率、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率均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活动,城区环境更加洁净亮丽。

7、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和谐马尾”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实现“五险”合一统征、新农合农民免费参保和十二年免费义务教育。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取得成效,社区、乡镇医疗卫生改革稳步推进,建成亭江卫生院、琅岐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楼,新农合参合率98.5%,基本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教学条件明显改善。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全面完成社会保险“五大险种”扩面任务,基本建立覆盖全区城乡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绿化模范区”等称号。

“十一五”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全区人民践行科学发展观,抢抓发展机遇,开拓进取、积极作为的结果,也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展望“十二五”,推动马尾区跨越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支撑条件日趋成熟,但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与竞争压力也不断聚增,马尾正处于一个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

1、面临的机遇

当前我国仍处在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阶段,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和区域合作交流将为马尾发展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来闽考察发表重要讲话,省委作出全力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极大地激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流合作持续增强,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西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马尾的经济总量、产业基础、基础设施、城区规模都跨上一个新台阶,具备提速发展的坚实基础和良好态势。必须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这些宝贵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进一步发挥优势,把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推动“十二五”时期马尾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2、面临的挑战

全球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和复苏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将对马尾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际资源、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带来挑战;全区自身产业规模不够大,产业层次不够高,发展后劲不够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干群素质、人才支撑和体制机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发展空间和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压力加大。同时,城乡建设管理、公共服务体系、社会民生保障等与广大群众的需求和期待还有差距。

 

第二章  发展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按照省委八届十次全会、市委九届十五次全会部署,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围绕建设“和谐马尾”这一总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为主线,以马尾新城建设、琅岐开放开发为重点,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突出做好“三篇文章”,全面完成“十大工程”,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先行先试、辐射示范作用,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实现由单一经济技术开发区向新城区转变,努力把马尾建设成为转变方式最快、社会服务最好、宜居环境最美、安全系数最高、民众幸福感最强的现代化新城区。

二、基本要求

——坚持把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作为建设“和谐马尾”的中心任务。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好”字优先、能快则快,保持和扩大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提高马尾综合实力。

——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作为建设“和谐马尾”的主攻方向。建立健全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推动经济增长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向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建设“和谐马尾”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各类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和谐马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事关民生的利益问题优先解决、事关民生的保障机制优先构建、事关民生的项目建设优先安排,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使发展成果更大程度惠及民生,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

——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和谐马尾”的重要着力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绿色增长,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宜居宜业新城区建设水平。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建设“和谐马尾”的强大动力。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全面推进深化各个领域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合作战略,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把继续解放思想作为建设“和谐马尾”的重要保障。把继续解放思想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强化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思想意识,发扬先行先试、敢闯敢干、开拓创新、勇于变革的进取精神,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建设“和谐马尾”的生动实践。

三、功能定位

——对外开放综合通道的先行先试区域。充分发挥开发区对台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继续在对台经贸合作、产业对接、旅游文化等方面先行先试,提升对台合作层次,拓展对外开放领域。充分利用港口、铁路、高速公路优势,构建快速便捷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海西区对外开放领域广、产业对接水平高、投资环境好、辐射能力强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闽江口产业对接集中区的重要基地。以开发区扩大到琅岐岛、建设出口加工区为基础,立足现有产业集群优势,强化对台招商、产业链招商,重点吸引占地少耗能少、产出效益高的产业集聚,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把开发区建成高新产业、研发中心、企业总部、上市公司密集区域,建成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

——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新型城区。抓住福州东部新区建设契机,凸显马尾“山水相依、绿色宜居”的江滨特色,推动马尾由单一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向新城区转变,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城区,全面提升城区建筑品味、功能配套、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城区管理,完善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把开发区建成省会中心城市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和谐文明之区。

——海峡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完善对台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挖掘和拓展船政文化等两岸共有文化内涵,增强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放宽台商投资文化产业政策,促进动漫、网络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对接,共同打造文化产业链。扩大两岸旅游产业交流合作,提升“两马”交流层次和水平,延伸并拓展至台湾本岛,建成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层次更高的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基地。

——海峡两岸现代服务业对接的排头兵。加快物联网、物流园区建设,引进台湾与国际港口物流公司投资,建设联结两岸、辐射内地的区域物流中心;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管理总部、研发总部、营销总部入驻,形成江滨沿线总部集聚区。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闽江口服务外包基地。

四、发展目标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地方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在全省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4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5亿美元,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改造提升重点支柱产业,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现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宜居环境不断提升。马尾新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础设施体系适度超前,城市功能不断提升,显山露水、靠山面江宜居宜业的特色魅力更加凸显,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在全省前列,实现由单一经济技术开发区向新城区转变。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对外开放、对台交流合作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和劳动致富机会,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人均收入、民众幸福指数保持在全省前列。

——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民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进入全国文明城区行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第三章    发展空间布局

 

根据马尾区发展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围绕建设宜居宜业新城区和重要经济增长极,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确定开发时序,优化空间发展布局,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良性互动,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格局。

一、主体功能区布局

发挥产业基础较好、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较强等有利条件,积极推进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区域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建设新城区,提高人口与经济聚集度。加强对适度开发、禁止开发区域环境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

马尾区闽江以北属于优化开发区域,罗星塔、忠烈祠以及与船政文化有关的古迹、遗址为文物保护区域和旅游区域,属于禁止开发区域。104国道以北山地,属于适度开发区域,主要发展林业,保护生态。琅岐岛未来发展定位为国际旅游岛,岛西部平原地区适宜建设宾馆、酒店等旅游度假区,岛东西部均属于重点开发区域,其余大部分地区以城郊型农业为主,属于适度开发区域,需保护好生态环境。

二、重点区域布局

1、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十二五”期间,马尾区要朝着建设福州新城区的方向发展,依托老区,拓展城市空间,建设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着力推进旧房改造,建设一批高档写字楼、高层公寓,完善学校、医院、商场、星级酒店、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形成中心城区,吸引金融机构、企业总部进驻。马尾港集装箱运输业务迁往江阴港后,要科学规划原马尾港堆场、仓库腾出的土地,改造为城市用地,适当预留城区绿化地,营造宜居发展环境。快安园区铁路以南宜建设城市新区,营造滨江城市景观。亭江镇区、琅岐镇区宜按小城镇建设规划布局,建成生态环境优美,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宜居城市综合体。

2、新型工业化发展布局。快安、马江、长安各园区整合的土地资源,是工业发展的战略资源,重点引进高端产业,推进与台湾产业的深度对接。快安铁路以北区域,宜发展电子信息和都市型产业,引导现有企业产业升级。要加快盘活闲置土地和废弃厂房资源,引导企业建设 “智能型”高层厂房,以建设“千亿电子城”为目标,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聚集度。马江园区要有序引导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企业迁出,引导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建设高层厂房,促进中铝等企业通过技改提升扩大产能,实现规模化生产。长安园区要加快推进土地资源整合,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琅岐岛适宜发展都市型产业、旅游产业,在规划建设中应预留部分用地发展软件、动漫、IC设计等都市型工业。

3、新型服务业发展布局。“十二五”期间,马尾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是建设镇区、快安滨江总部经济区,吸引金融保险公司、企业总部入驻,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与物联网等新型服务业,大力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办好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福建外经贸学院;完善船政文化和以罗星塔为核心的旅游服务,与三坊七巷、鼓山等旅游景点对接;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完善居住小区建设,提高城市绿化率,建设一批星级酒店,引入大型连锁超市,完善商业网点布局,促进商贸业的繁荣。

4、现代农业发展布局。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引导农民发展大棚蔬菜、水产养殖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5、生态建设发展布局。以森林植被保护为重点,加强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护,强化马尾周边山坡、亭江山地、琅岐岛山地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进一步完善全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建成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区。

 

第四章   加快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按照“核心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展思路,以新型工业化为重点,以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做强做大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引进平板显示器件、新一代移动通信及网络终端产品等高新技术新产业链;培育发展物联网、新材料、环保设备等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改造提升冶金压延、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冶金压延、轻工食品、生产性服务业等2-3个500亿元级产业集群。力争培育一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一、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1、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加强平板显示产品产业链、计算机硬件、集成电路芯片、光电子产业对接,增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能力。借鉴新竹科技园发展模式,主动承接台湾高科技产业转移,打造两岸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提升产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制定,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2、生物医药产业。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具有潜力、高技术含量的海洋生物、海洋科技研发、海洋科普等海洋生物科技产业。重点发展:海洋药业和海洋保健品食品业;传统海洋产业更新改造技术。强化科技研发队伍,加大生物医药产品的研发力度,力争到2015年把马尾区建成全国重要的医药产业基地,建立1个国家级或省级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培育一批有影响的医药企业。

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竞争力的着力点。紧跟新一轮科技潮流,对接国家和省、市规划部署,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兴产业总体规模和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1、文化创意产业。围绕软件开发、动画制作、网游设计,重点发展动漫原创制作、网络游戏生产、衍生产品开发,激发游戏、服装、玩具、音像制品、图书等相关产业的活力,实现动漫软件产业规模化发展。推进琅岐岛动漫软件产业园建设,把马尾打造成为海西重要的动漫软件产业创作、生产、出口及产品研发基地。

2、物联网。以完善物联网产业链和建设特色产业集群为抓手,加强行业和领域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努力突破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物联网产业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培育、扶持和引进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物联网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高端传感器、MEMS、智能传感器和传感器网节点、传感器网关;超高频RFID、有源RFID和RFID中间件产业等,以及物联网相关终端和设备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促进物联网感知、传输、信息处理、行业应用及运营服务等产业链条的完善,力争打造成为福建省物联网产业聚集基地和闽台物联网合作前沿基地,力争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3、新材料产业。强化技术装备投入和产品研发,注重开发现有化工产品的替代品,适应环保、节能的需要;鼓励新材料企业推进品牌战略,实现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服务质量的完善;引导新材料企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建立1-2个国家级或省级新材料研发中心,培育1—2个新材料产品品牌,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新材料科技型企业。

4、新型环保产业。着力培育、引进大型环保企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引导新型环保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1、改造提升冶金压延业。以中铝瑞闽、中钢等公司为主体,扩大铝板带、铝箔、马口铁产能,建设中铝瑞闽铝板带生产基地。推进产业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向下游产业延伸。依托中铝瑞闽、中钢等优势企业,向下游深加工方向延伸产业链,与机械制造业形成配套协作能力,扩大金属制品应用领域,提高金属压延与制品业附加值。

2、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以东南船厂为龙头,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出口船舶,提高现代船舶修造业技术水平。推进品牌发展战略,鼓励优势企业围绕技术设计、营销服务,建立船舶设计技术研发中心,引导周边地区发展船舶配件、零部件和船用材业,促进船舶修造业的持续发展。

3、有序引导食品行业、轻工纺织、建材行业产业转型。食品行业,引导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推动食品加工业从初级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轻工纺织业,引导企业强化设计创新与品牌建设,促进轻工纺织业增值升级。建材行业,加快技术改造,引导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推广清洁生产,减少废水、废气、工业固体废物,发展循环经济。

 

第五章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方向,以改善环境、优化结构、扩大总量、增加就业、促进消费为目标,整合服务业资源,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拓宽服务业领域,增强服务业功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推动商贸服务、总部经济、旅游休闲、现代物流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构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产业联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提升服务业整体竞争力。

一、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

加强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强化与境外知名企业合资或合作,积极发展酒店、餐饮、连锁超市、便利店、仓储式超市等现代商贸服务业,提升马尾区商贸服务业的层次。以现有农贸市场为基础,着力发展生活资料为主、农副产品为辅的大型综合超市,重点是按照专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和市场化标准,建设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水产品专业市场;引导台湾商品市场发展,打造台湾商品在祖国大陆的集散中心。合理调整大型零售网点布局,科学配置零售业态,鼓励发展城市商业综合体模式,引导传统百货向专业化、新型化方向发展,重点建设君竹路区域商业中心、魁岐大道区域商业中心、琅岐区域商业中心、亭江区域商业中心,适当发展专业店、专卖店等零售网点,增加旅游服务、消费服务等网点,集中打造零售商业聚集区,完善零售网点服务体系。

二、创新发展总部经济

按照“集聚百家企业、投资百亿资金、年创十亿税收”的发展目标,依托江滨沿线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着力实施“腾笼引凤”、“退二进三”战略,加大要素资源整合力度,盘活存量土地,大力引进知名企业的管理总部、研发总部、营销总部,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营造新型总部经济典范区。重点规划快安、马江、长安、琅岐等四大高能级、高品位、高集聚区块。鼓励已上市企业通过重组兼并、增发新股和发行债券实现再融资,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并在马尾建立总部。

三、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业

依托旅游景区、历史人文资源、山水生态环境,深度发掘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打造集各类观光度假、会务休闲、户外运动、主题娱乐等综合旅游休闲需求为一体的文化休闲旅游区。依托马尾特有的船政文化,融合历史和船政文化、海战遗址与生态环境,突出历史性与文化性元素,打造各具特色和功能的船政文化旅游区,创建船政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重点建设福州船政文化为主题的商业街,展现船政文化的历史类、艺术品类网点,展示中国洋务运动及海军发展历史,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及国防教育基地。依托马尾造船厂的船政遗址,按照“大船政”格局整合造船厂至罗星塔公园周边景点资源,构建集观光、休闲、娱乐等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推进旅游产品的升级转型。按照国际旅游岛的规划,打造“琅岐国际旅游度假区”,建成集购物、餐饮、旅游、娱乐、文化、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基地,重点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和闽江口文化古迹观光旅游,挖掘民俗和生态旅游资源、引进大型主题游乐和休闲旅游项目,结合旅游地产项目的开发,完善相关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引进国外物流公司设立分支机构或组建物流公司,建成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为支撑,融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相结合的物流模式,全面提升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重点是建设海峡水产品批发中心、荣泰钢材物流、九洲通医药物流等大型交易平台。充分利用“两马”航线,加快引进台湾大型物流企业,扩大对台物流往来,构建对台直接贸易新格局,把马尾区打造成为大陆台资企业所需的零配件、原辅材料供应的中转中心和海峡两岸区域性的物流枢纽中心。

2、重视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搭建信息服务和电子交易平台,引入邮购、电话销售、网上购物等具有市场基础和潜力的无店铺销售模式,支持企业建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使电子商务成为企业对外贸易的主要手段,促进开发区对外贸易的发展。

3、提升服务外包发展水平。在形成区域性服务外包中心基础上,规划设立“服务外包集聚区”,优先发展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动漫等高端服务产业,承接台湾企业和国际服务外包转移,提升服务外包规模、层次和竞争力,重点发展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建成闽江口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争创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区。

4、推动对外贸易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关贸、银贸、税贸、险贸协作,及时传递企业信息,解决企业信贷、出口收结汇、通关等环节存在的困难。积极为外贸企业争取贸易融资、长期贷款和出口信用额度,建立和完善出口信用保险财政风险补偿机制。

5、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等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转换、产业化进程相配套的各种中介服务业。重点支持建设各类创业孵化器、中试基地、检测中心,打造一批动漫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特色科技产业园。支持各类博士后工作站建立公共实验室、标准化中心和检验中心,为企业创业提供技术支撑平台。实施标准化战略,鼓励科技企业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帮助区内企业建立以企业生产管理标准为基础、以产品质量标准为核心、以检验检测标准为保证的企业标准体系。

6、建设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加快海峡产权市场建设,构建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平台。鼓励国家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马尾区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项目信贷支持;支持区内企业通过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引导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开发区投资基金,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五、规范发展房地产业

结合旧城区改造、琅岐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以增加居民住房有效供给为重点,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拆迁安置房、危改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保障覆盖面,建立以商品住房为主体、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形成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规模适度超前的住房供给和消费体系。完善房地产交易行为,大力培育房地产二、三级市场,规范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代理等中介服务,建立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健全物业管理体制,扩大房地产物业管理覆盖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促进住宅产业的进程。建立有效的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机制,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督,确保房地产市场有序运行、规范运作。

 

第六章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以发展现代高优农业为重点,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稳定发展蔬菜、食用菌、水果、畜禽、水产养殖等优势产业,着力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在稳定土地种植面积基础上,改善粮田基础设施和土壤地力,依靠科技进步,推进高产、优质、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建设。

一、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发展现代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改善农作物品种、品质为重点,切实加强“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大力引进与推广优良品种,着力培育无公害生态农业的发展,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粮食生产在稳定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单产;经济作物以适时特色杂果、蔬菜为主,着力扶持珍稀食用菌、闽安――白眉沿线与琅岐的葡萄、杨桃、芒果、芭乐、龙眼、脐橙等经济作物。

2、发展设施农业。强化政策引导、资金补助,创立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以设施蔬菜和设施花卉、果树为主的特色农业,推进设施农业向高层次发展。

3、发展特色休闲农业。以休闲和观光农业为主,在磨溪开发林业生态及探险旅游业;以发展水果业为主,在闽安—白眉沿线建立规模化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完善琅岐休闲观光农业,建成集餐饮、旅游、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度假区。

二、实施“强龙带动”战略

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扶持壮大一批以水产品、果蔬加工为重点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示范项目,扶持一批市场牵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附加值高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拉长“市场牵企业、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到2015年培育2—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联合建立生产基地,鼓励专业大户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合作社经营,逐步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三、构筑农业发展支持体系

1、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分期分批推进病险海堤、水库、水闸等工程的除险加固,加快建设林浦防洪排涝二、三期工程,长安投资区防洪排涝工程和琅岐岛防潮(洪)排涝工程建设,加大古山溪、下井溪、牛坑溪、闽白溪、岱溪、长安溪等河道整治力度。

2、完善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实施农业“五新”推广工程,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十二五”期间争取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30种,在全区5000亩水产养殖池塘推广“有益微生物在池塘养殖生产中的应用”技术。整合培训资源,推进农民技术员培训工程,培养一批能带头致富的优秀农村专业技术人才。

3、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落实防台抗灾、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渔业安全、林政管理、水土保持、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各项措施,完善“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确保防汛、森林防火、海洋渔业、生态环境、农牧业生产安全。

四、深化对台农业合作

围绕发展琅岐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充分发挥“两马”交流合作优势,突出发展海峡两岸闽台农业合作(琅岐)精品科技园,重点建设花卉苗木、瓜果蔬菜、水产养殖示范精品园,引进台湾农产品新品种种养及加工先进技术、研发机构,争取在承接高优农业、特色农业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提升对台农业合作新水平。

 

第七章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立足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建立有利于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促进投资持续较快增长与扩大消费需求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一、持续增强消费拉动

把扩大消费需求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通过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实施扩大就业战略为导向,加大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促进就业和创业的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夯实居民消费基础;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为核心,努力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预防性储蓄,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以改善消费环境为抓手,扩大信用消费规模,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营造多种服务业态、服务模式竞相发展的宽松氛围,大力发展消费性服务产业,注重培育发展一批规模商业圈和电子商务、文化教育、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家政服务等消费新热点,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二、强化投资引领带动

发挥投资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引领作用。在继续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切实把投资重点转到事关全区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快策划生成、储备管理、协调推进和滚动建设一批符合科学发展、关系长远、惠及民生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市“十二五”规划。加大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提高重点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产业项目投资占重点项目投资的比重。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落实好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的优惠政策,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拓展投资空间,吸引更多的央属企业和跨国公司等大企业、大财团来马尾区投资布局,促进多元资本投入。用好中央支持加快海西建设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中央更多的政策、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

三、构建扩内需长效机制

加强投资与消费有效结合,强化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住房、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政策。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消费引导投资,以扩大投资需求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探索并逐步形成相对合理的投资消费比例关系,推动投资和消费需求规模扩张、结构优化。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内需潜力不断释放、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投资和消费协调互动的扩大内需长效机制。落实和完善促进投资与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投资消费顺畅衔接、良性互动。

 

第八章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安排交通、能源、市政公用、信息网络和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面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一、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围绕省市重点路网、农村公路网络、公交网络、客运场站、港口码头并结合市政路网等项目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马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马尾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加快马尾大桥建设,实现大三环快速通道闭合,确保马尾中心城区融入三环路内经济圈;配套建成魁岐、下德两处上下机场高速连接线,促使马尾在交通层面纳入福州中心城区范畴。加快推进琅岐闽江大桥、琅岐环岛路、东绕城高速公路琅岐段、东部快速路通道等快速连接通道建设,实现琅岐岛与马尾及福州母城的道路交通全线闭合。

加快城区路网配套建设。建成沿江、沿山、经五等一批城区干道,构建串联各组团的复合交通走廊。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成马尾公交客运中心,增辟公交线路和班次,延长公交服务时间,争取地铁1号或2号线延伸至马尾,做好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为广大市民提供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

进一步完善农村路网。认真规划马尾区北面山林路网,推进茶洋山连接晋安鼓岭公路、双峰上山路,构建马尾后山林区公路网络,推进白眉牛项连接晋安宦溪、白眉牛项连接连江梅洋公路建设,打通马尾中部出区通道,实现白眉片区与晋安、连江快速连接;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路网体系,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增加农村公路里程,切实改善农民出行条件。加快推进长安、琅岐港区深水码头泊位建设和闽江航道疏浚,改善港口集疏条件。

二、优化提升能源设施建设

按照电网与电源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强电网布局规划,确保电网建设适度超前,不断提高电网供电能力与安全运行质量水平。重点加快建设青洲等输变电工程、电力线下地工程;对110千伏网络结构进行优化,做好10千伏老旧线路设备、低压片区改造和线路绝缘化工作,尽快建成网络合理、设施完善、环保达标、管理先进的城区配电网。以提高燃气供应能力和服务水平为重点,以液化天然气(LNG)供气为契机,做好燃气气源的转换工作,进一步扩大工业用气量,2012年全区基本普及管道燃气。

三、构建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以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为重点,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遵循宽带化、智能化、数字网络信息服务发展要求,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开发和整合信息资源,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通过信息化延长产业链,扩大信息化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依托马尾区物联网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相关产业、产品技术含量,促进物联网产业加快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统筹信息网络规划、建设和管理,整合现有专业网络,建立由信息服务、电子交易、金融服务、税务电子化、信用卡服务及企业的网络应用系统组成电子化商务系统,建成功能完善、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围绕“数字马尾”建设,大力推进建立政务办公系统、信息处理系统、网上审批系统、电子公文交换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完善突发事件社会联动信息系统,实现宽带网络信息平台全覆盖。

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大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和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府快速反应和救援应急机制,全面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紧急救援能力。加强水库除险加固、农田节水灌溉、山地水利及蓄水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环境生态系统,增强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加强水源、水厂与供水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天台水库等水源点,完善输配水管网布局,合理规划、适时推进跨区域跨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提升向琅岐、亭江供水能力,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加强以农业水利设施为主体的抗灾减灾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全区排洪、排水体系,抓紧抓好防洪排涝设施建设,重点是完成琅岐海堤、浩溪水库加固等工程,建成快安东排工程、林浦防洪排涝工程、长安投资区防洪排涝工程、白眉水库泄洪道,建设君竹山、上岐山排水、排污系统,进一步提高防洪抗旱标准。

 

第九章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实行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进一步完善城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城市功能,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形成分工明确、梯度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协调发展体系。

一、推进宜居城区建设

强化新城规划。按照“推动马尾由单一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向新市区转变,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生态新城”的要求,对接福州母城,融入东部新城,高起点编制新城规划,大力推动城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指导,加快“西接东拓、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组团式开发步伐,拓展城市空间。强化配套建设。优化整合快安、马江两个城市核心区的人口和功能布局,提高城市重要节点、重要地段、重点景观、单体建筑等重点区域城市设计水平,努力打造一批高水平、上档次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景观;进一步健全市政基础设施功能,推进中心区道路路面、路灯改造,配套灯光、绿化、人行及广告景观等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管理。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推行管理重心下移,建立数字化、网格化、精细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城市管理向各功能园区全覆盖;持续强化市容环卫综合整治,规范街景立面、广告、灯光等设施,完善环卫设施布局,突出抓好城市环境卫生清扫保洁,推进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全面完成马江片、快安片“城中村”改制改造工作,强化小区综合管理;深化城市交通综合整治,加快停车场站建设,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加大生态园林城区创建力度,加强园林绿化和垂直绿化、立体绿化,推进高速互通口、铁路桥下、104国道两侧等重点区域绿化,实现绿化全面覆盖和整体提升,提高城市绿化、花化、美化水平;加强内河整治,促使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着眼于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品位、塑造门户形象,采取财政投入、引进外资、鼓励民资等多渠道融资形式,投入100亿元资金,重点加快“十大工程”建设,即市政道路提升工程、快安城市综合体工程、马尾科技文化中心工程、马尾公交客运中心工程、天马山体育公园工程、船政文化创意工程、亲水绿化工程、危旧房及景观改造工程、琅岐旅游生态岛工程、企业总部建筑群工程,全面提升宜居宜业水平。

二、加快新农村建设

完善强农惠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努力建设科学发展、宜居宜业、文明祥和、生态优美的新农村。持续深化“双百工程”建设,加快培育一批更具综合性、示范性的试点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农村“路网延伸”、“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全面实施农村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洁化工程,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坚持规划指导,引导多元投入,加强城乡接合部综合整治和城中村连片改造,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积极培育新型农民。抓好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不断提高村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深化海西“春风·春雨·光彩”行动和“榕商联村”活动,集聚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生产收入。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畅通农产品销售流通渠道,增加农民经营收入。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投资性、资产性收入。严格落实各级财政补贴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收入。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改善贫困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三、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作力度,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合理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合理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协调推进各项建设,着力推进土地利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逐步形成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电通信、垃圾处理、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等领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完善城乡规划体系,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动城乡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一体化。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按照“打造国际旅游岛”的规划定位,加快推进琅岐岛的城市化改造;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逐步赋予进城就业农民与市民同等的待遇;参照省综合改革试点镇的标准,高起点抓好亭江示范小城镇和琅岐农民新城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城镇化进程。

 

第十章    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增创招商引资新优势,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到2015年对外出口、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再上新台阶,出口总额34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10%;争取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以上。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依法执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完善网上审批工作,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政问责制,深化绩效评估效能建设工作,努力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加快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广BT、BOT、私募股权融资等社会化、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加快区属企业改革重组,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创新国资运营模式。支持民营企业兼并重组、改制上市,引导民营企业加强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切实维护好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完善市场法规和监管体制,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积极稳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服务创新。

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招商选资”和“招商引智”,优化结构,拓展领域,创新方式,提升开发区利用外资质量与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推动企业上市募资、技改增资、产业链招商、嫁接旗舰项目、总部商务集中区、服务外包基地发展。用足用好出口专项补助、融资贴息、增量奖励等一系列外贸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调整进出口结构,扩大产品出口,推进外贸发展、转型升级。支持有条件企业“走出去”开拓新市场,鼓励企业建立境外生产、经营和服务网络,推动企业境外上市返程投资。积极开展“回归工程”,鼓励引导海外乡亲回归投资兴业。

三、加强对台交流合作

抓住两岸签署ECFA机遇,努力在构建产业对接、物流合作、文化交流、双向往来“四个平台”上取得新突破。加强台湾液晶平板显示产业链、高精铝板带产业链、集成电路芯片、光电子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等转移对接,吸引更多台湾上市企业、大陆地区总部落户马尾。发挥港口优势,积极开展两岸滚装运输业务,争取先行开通对台邮政专船航线,成为对台邮件、包裹枢纽和闽台物流重要通道。做大台湾商品市场规模,推动马尾成为台湾商品输入祖国大陆的区域物流集散地。以台湾同胞广泛认同的宗教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为桥梁和纽带,拓展“两马”交流层次、内涵,办好“船政文化入岛展”、“两马同春闹元宵”等特色文化交流活动,探索开展职业教育、医疗卫生等对口交流合作。抓住即将开放大陆居民赴台自由行机遇,争取开辟马尾至台湾本岛邮轮客运航线,推动对台旅游双向对接,努力实现全方位拓展对台经贸合作,提升对台经贸合作水平和层次。

四、加快琅岐开放开发

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发展定位,按照“两年打基础、三年出形象、五年上规模”要求,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琅岐全面开发建设。按照规划和建设同步推进原则,加快实施琅岐闽江大桥、环岛堤路工程、琅岐总体规划工程、琅岐雁行江景观工程、琅岐全岛安全供水工程等五大工程,加快建设完善供电、供水、排污、信息等各项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加快发展旅游新城等综合业态,适度发展高税收、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动漫设计、文化创意、软件园等新兴产业园区。加强区域联动发展,有序推进马尾与琅岐一体化开发建设,形成产业配套、功能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创新开发建设管理体制,积极开展经济、社会、行政等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加大对琅岐开发人力、物力、财力支持,鼓励优秀年轻干部到琅岐干事创业,创新人才集聚模式,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创新投资开发模式,继续加强与国内外优势企业战略合作,拓展开放开发领域,加快形成大建设、大开发格局。

 

第十一章    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改革发展,鼓励科技创新,构建现代国民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体系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科技投入,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方式。到201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100家。增加政府科技投入,扩大社会科技投入,多渠道筹措和增加科研机构科技投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积极创建各类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加快构建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项目对接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为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规模化生产瓶颈技术和战略发展突破技术研发提供支撑和服务。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重点扶持新大陆、国脉科技等国家、省重点创新型企业不断做强做大,推动锂电池电芯、二维码芯片、传感器、云计算等研发取得新突破。着力推进产学研联合,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建立以资产为纽带、以产业自主技术创新为重点、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手段的紧密型技术开发机构。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和高新技术、发展新兴产业的技术开发,集中力量突破一批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创新型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大力吸引台湾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与马尾企业、研发机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共同创建创新平台,促进两地科技项目深度对接。

二、推动教育优先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办学条件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到2015年,全面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9.9%以上,初中阶段适龄人口毛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明显提升,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年。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推进学校布局调整优化,结合校安工程建设,加快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标准化建设,新建、改建、扩建一批教育设施,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等办学条件。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加大幼儿园建设力度,创新办园体制,促进优质园建设,加强规范管理,解决入园难题。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德育为先,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区内义务教育均等化。建立健全困难家庭子女教育资助制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继续再教育,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开展两岸职业教育研究和双向交流,大力推动两岸职业教育合作办学。

三、推进人力资源建设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引导人才向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主导产业集聚,加快构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为实现跨越崛起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2015年,全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达15%以上。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机制。结合区产业结构调整,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紧缺人才,着力提高高层次人才和实用技能型人才的比例,全面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实施企业家培训工程,努力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参与市场竞争能力的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的企业家人才队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培养一支规模庞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引进和储备机制。通过项目带动,引进和储备一批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科技、高层次人才。强化与台湾人才交流活动,引进台湾高层次农业人才。创建人才储备中心,加强人才储备中心与企业的沟通联系,把人才储备中心建成人才集散地和人才就业服务中心。创新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建立与马尾区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长水平相适应,与物价指数、居民生活费支出状况相协调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动态增长机制,增强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建立完善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机制和优秀人才奖励制度,支持高薪聘用拔尖人才。健全完善人才市场管理、人才招聘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等人才市场体系建设,规范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繁荣发展文体事业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重点,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创新的政策,创造更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社会环境。继续扩大船政文化的品牌效应,推进企业文化、侨乡文化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加快区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档案馆等建设,着力提升马尾整体形象和文化品位。加快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与农村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完善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设施及服务功能,构建布局合理、服务方便、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促进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形成规模、发挥效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注重重点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开发。着力提升两岸文化交流平台功能,进一步拓展两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广播影视、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区)工作,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加强体育设施建设,重视完善社区体育设施,推进体育健身工程和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以“全民健身日”活动为依托,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推动群众体育项目的普及和推广,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

五、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健全区、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大力提高医疗救治、应对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重点建设马尾综合性三级医院和琅岐综合性二级医院,进一步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服务体系、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与监管体系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落实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建立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机制,加快建立第三方医患纠纷调解机构,坚决维护医疗秩序和就医环境。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改造提升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采供血机构,实现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落实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进一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以解决群众的医疗问题为出发点,努力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立政事分开、执法统一、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新体系。深入开展城乡爱国卫生运动,稳步推进健康城市试点项目,促进爱国卫生工作由“清脏治乱”向“健康促进”转变,不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制,继续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巩固和提高省级一类先进区和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区水平,积极推进优生优育优教,积极开展早教试点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保障体系。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医疗救助等服务老龄人的公共设施建设,实施爱心护理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老龄服务,大力提倡居家养老。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扎实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依法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

 

第十二章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鼓励绿色消费,推广具有良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可持续发展格局。

一、全面推进节能减排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分解落实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建立完善并实施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规划实施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建立和完善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抓好节能减排责任的落实。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认真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节能评估、审查,严把节能减排源头关。加快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推广应用,限制资源损耗大、污染严重行业的发展,大力淘汰“两高一低”企业。组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大力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促进重点行业废弃物再利用和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对节能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和节能降耗。加强对节能减排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强化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强制约束作用,确保节能减排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力争至2015年,重点工业企业普遍实行清洁生产,规模以上骨干企业全部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率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加强污染综合治理,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着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改善生态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加强主要江河源头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重建,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突出海湾、近岸海域水环境整治,严格规范入海排污口监管,实施陆源排海溯源追究,综合整治养殖业污染。加快城乡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已建成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监管。加快封山育林、荒山造林和绿色长廊建设步伐,加快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生态公益林体系、绿色通道、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和城区生态景观工程建设,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深入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加强城市内河、噪音、机动车、餐饮业油烟污染整治,持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以“三清、六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城乡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已建成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监管。强化对工业污染源管控,推行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制度,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机制,落实“谁污染、谁治理”机制,加大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力度,推进治理项目建设。加强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加强区域环境保护安全危机防范,提高环境安全突发事件处置和应对能力。加快建设一批空气自动监测站、重点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站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和执法装备水平。着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到2015年,城区空气质量符合二级标准天数达到350天,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

三、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按照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利用、高效利用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进自然资源持续、高效利用。严格耕地保护,严禁耕地抛荒,积极推进耕地开发、土地整理、旧宅基地复垦,努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聚、住宅向社区集合,鼓励建设节约型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和住宅小区,提高建设土地集约利用率。大力推广节地建筑技术,实施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与用地指标控制,建立健全土地价格调控机制,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促进水资源集约利用。健全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组织好流域综合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流域水资源共享。抓好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增强抗旱排涝功能。强化工业、农业和城市节水,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和水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加强深水岸线、海域和陆域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合理开发。加强对岸线资源进行有效控制,严禁非赖水项目的岸线功能占用,避免岸线资源被圈占或低效使用。协调好港口、旅游、养殖等相关规划的用海,确保海域和岸线资源有序开发。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完善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实现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双赢。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促进重点行业废弃物再利用和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提高工业废水中水循环利用率。

四、着力发展绿色经济

把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途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模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弃包装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推进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工作。实施循环经济试点工程,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乡镇和企业建设。从资源开采、生产消化、废物产生、最终消费等各个环节入手,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有效利用财税、金融、投资、采购等政策,着力发展低碳产业,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等行业先行试点,培育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领域。推进一批低碳经济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降低碳汇消费量。倡导企业和公民开展绿色生产,绿色经营,绿色消费,实践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第十三章    持续构建和谐社会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切实做到城乡居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始终把促进就业摆在政府工作突出位置,采取强有力措施,努力保障就业局势的持续稳定。落实就业促进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就业工作。完善困难弱势群体就业援助制度。认真落实、用足用好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职业介绍补贴、社保补贴等扶持政策,,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建立健全创业培训、项目开发、融资服务、创业孵化等一条龙创业服务,推进创业平台建设,引导更多劳动者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完善各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形成向最基层延伸的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引导农民有序就业,鼓励农民就近就业,扶持进城农民工创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下。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扎实推进社会保障工作,加快建立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辅,商业保险、慈善事业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幼有所学、贫有所济、居有其所”。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扩大职工养老、工伤、生育、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落实各类从业人员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各类保险待遇水平调整工作,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筹备建立区社会福利中心,实施临时困难救助制度和灾害应急救助制度,加大对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员、困难弱势群体的救助。鼓励发展慈善事业,落实扶持慈善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鼓励社会捐助和慈善捐赠,保障捐赠人的合法权益。坚持分阶段、逐步完善的原则,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优先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扎实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切实加快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三年内基本完成危旧房改造,改进拆迁安置方式,有效解决被拆迁群众实际问题。

三、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建立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的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鼓励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提高中等收入人群比重。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对民生和社会领域的倾斜力度,将更多的新增财力投向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落实《劳动合同法》,强化劳动保障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积极推行集体合同制度,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劳动保护和劳动执法监察,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不断完善最低工资保障相关规定,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积极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创建“和谐企业”和“和谐工业园区”,切实保障企业职工、进城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资金监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以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四、提高依法治区水平

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社会法制观念、意识,持续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活动,深化“平安马尾”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制建设,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健全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健全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着重构建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依法依规办理信访,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严打整治、社会治安防控和公共安全防控体系。认真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健全社会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城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重要物资储备和援助救济机制。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好地质、气象等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健全应对公共突发的工作机制,加强应急处置预案的模拟演练,不断提高抗御重大自然灾害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十四章   切实保障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强化跨越发展执行力

加强党建,提升能力,为推动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证。要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推动跨越发展,关键在于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在于良好的能力和作风保障。要在区广大干部中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弘扬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负责、敢于问责的“四责”精神,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要进一步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激励措施,把敢负责、愿干事、有工作实绩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认真贯彻实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四项干部监督制度。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干部人事制度。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先行先试保证。为“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优化发展环境,构筑跨越发展氛围

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地区投资环境优劣和政府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优化发展环境,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优化发展环境就是要下大气力,优化软硬环境。一要优化服务环境,打造“效率马尾”。落实责任,要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消除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体制机制障碍。二要优化自然环境,打造“生态马尾”,全力创建国家生态工业园,发展宜居宜业的新城区。三要优化法治环境,打造“平安马尾”,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安居乐业环境。四要优化人文环境,打造“文明马尾”,建设精神文明领先和具有人文关怀的文明城区;五要优化信用环境,打造“诚信马尾”,在全区上下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项目带动,夯实跨越发展支撑

坚持把项目作为集聚要素、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创新项目策划生成推进机制和项目建设管理服务机制,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实施,为跨越发展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规划为龙头,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做好项目申报和争取国家、省、市支持工作。加大项目开发谋划力度,进一步拓展项目来源,健全项目储备库。注重对接政策,认真研究把握政策机遇,善于从各类专项规划编制衔接、政策落实与对接中策划生成一批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关系发展大局、有利于跨越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注重依托外资、台资、央企对接平台的搭建和工业园区等产业平台的整合建设,健全项目引进体系,积极引进高端产业和高端项目,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着力建立健全项目工作机制,强化项目分级管理和目标考核,抓好项目的前期、落地、建设、投产、见效等工作,增强项目带动效应和发展后劲。严格实施重大项目稽查和审计制度,落实重大项目责任制。加强企业需求对接服务、突出加强机关效能和作风建设等,为项目带动战略提供保障。

四、强化要素保障,夯实跨越发展基石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重点强化资金、土地、环境容量的有效供给和综合保障。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引导外资、民间资本扩大投资规模与结构,组建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按照“总量控制、优化结构”的原则,严格土地使用审批程序和土地档案管理,加大土地收储、整理开发力度,拓展用地空间。加大“腾笼”力度,盘活土地资源。建立生态环境系统化目标管理机制、环境容量监测管理机制,按照“总量控制,重点优先”的原则,在有限的环境容量指标基础上,严格控制、优化使用环境容量指标,建立健全排污权交易制度、排污许可制度,推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五、用足用活先行先试政策,增强跨越发展动力

要认真学习、研究和宣传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深刻领会《意见》的精神实质,对照《意见》、各部委给予海西的政策和省市配套措施,在实践中用足用活先行先试政策。转变思想观念,突破思维定势,增强创新意识,发扬敢闯敢试精神。进一步提升站位、提升思路,用新的眼光审视发展,用新的目标定位发展,用新的思路谋划发展。进一步提升工作要求,大力弘扬“四种精神”,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率先行动、率先突破。充分发挥用足用活先行先试政策的带动效应和倍增效应,增强发展动力。

六、重视规划实施,确保跨越发展目标实现

充分发挥规划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强化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进一步健全工作责任制,加强监测评估与民主监督,动员和引导社会广泛参与,推动规划顺利实施。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规划的分解落实。充分发挥年度计划、专项规划对落实总体规划的作用,搞好与总体规划的衔接,把“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做好规划实施宣传发动工作,广泛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规划实施。建立规划实施监督制度,深入开展规划实施监督和效能监察;健全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落实情况,依法依规根据环境变化适时进行调整,确实保障规划实施。

来源:马尾区政府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