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房变高楼,泥地变公园”
日期:2018-08-16 08:58
政策文件:

  记者 林沁馨

  “叮铃……”一辆老式自行车轮轧过沙路、水泥路、柏油路,穿过民房、厂房、高楼,带着座椅上的年轻人漫街奔走,穿越四季。这个年轻人叫周绪明,土生土长的马尾人,伴他走过大街小巷的老伙计,足足陪伴了他24年,一同亲历了马尾的时代变迁。

  “我在社区工作了18年,亲眼看着大家生活一点好起来的。”1997年,周绪明从企业离职来到君岐居委会工作,工作地点就在天马山上,从老家进步里到居委会,一路周绪明足足走了半小时。“居委会工作地方很小,3个工作人员挤在一间办公室里,服务设施几乎为零。”3年后,周绪明调任至马限居委会,办公环境相去无几,几张座椅组成的办公室,一台固定电话是居委会里仅有的最带科技感的物件了。在居委会你甚至找不到一台电脑、更别提复印机了,综治、计生、治安、民政等等一切纸质化材料全靠手写,写大字仍是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必备技能。“像专刊、宣传标语,都是我们一笔一划写上去的。”

  90年代,凭借着免二减三、高新企业减免政策延伸十年等开发区的利好政策与“马上就办”的高效,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开发区初中期,不仅有马尾造船厂、省轮船公司、渔业公司这样的大集体企业,还有马江挂车厂、马江鞋革厂等五六十多家街属和村属企业。”据了解,1997年罗星街道社会总产值达1.7亿元,工业总产值7316万元。马尾区的经济已有了起色,区内居民的住房条件、文化生活、娱乐消遣也悄然发生变化。“大家基本都住上了钢混结构的自建房,革新新村和建星新村是区内最好的小区。马尾最热闹的地方就数罗建商贸街,也有了农贸市场和小超市。公交班次也多了起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摩托车成了时兴的交通工具。各家各户有电视了,下班回家看碟片、看电视成了人们最主流的娱乐方式。”

  从80年代到千禧年,居民从凭票购粮到吃饱饭,从几代人人共居一室,到住上空间宽敞的大平房,从通信基本靠吼到固话、大哥大……生活因为改革开放有了奔头。

  2002年,马限居委会与建星居委会合并为马限社区,给周绪明的最直观感受是社区居民变多了,尤其是2005年后。“经济的得到发展后,来开发区奋斗的青年人多了起来,周围的楼层也高了不少。社区分工开始细化,有了协管员,有了社区劳动服务站等等。办公场所有了1-2台不能联网的台式电脑,可以在上头打打文件,储存材料,也算是解放双手了。一根电话线连着千家万户,在家有固话、出外有小灵通,联络起也变得的轻松起来。”

  “此前马尾市场都以农贸市场为主流,2005年永辉超市开业,人们可以在干净明亮的地方购物了,衣食住行用一应俱全。”这个时期,君竹路上原来的旧厂房改成了大型商超;街上的商铺多了,人们的饮食选择也变得丰富,带米到食堂蒸饭成了旧事;人们的生活不再拘泥于家中的一方天地,看眼前的“愣头”电视,而是纷纷走出家门,到广场、公园消遣时光;道路上奔跑的“路”字号公交,让逐水而居的马尾人“上了岸”。马尾的发展一直在提速,生活搭上了快车朝便捷的远方开去。

  2013年,马限社区迎来了数字化公时代,两年后社区办公场所搬了新家,宽敞的大厅内引进了多功能触摸查询一体机等便民设备,还有会议室、计生服务室、调解室、藏书5000册的小型图书馆、绿色网吧等。“过去社区有许多繁琐的证明,居民来办事要跑好几趟,数字化办公后居民可以了解到各种服务项目和办事流程,还有专人提供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2017年,马限社区党委还创新工作模式,打造 “6565”民情工作法,邀请辖区党员一同参与管理小区,打通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平房变高楼,泥地变公园,改革开放40年,马尾从闽江下游小镇层层蝶变。“早在40年前,谁能想到40年后点个手机,蔬果、餐饭就能送到家;电视都成了手里小小的平板;窄窄的公路早就变成双向四车道;再也不用担心傍晚赶不上回马尾的公交,还有智能化的物联网小区……改革开放真的让人民的生活好起来了!”

来源:马尾区新闻中心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