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的名义追求真相
日期:2017-03-13 00:00
政策文件:

  任郑芳 文

  “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可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这是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执导的俄国版的《十二怒汉》电影最后一幕,作为法学学生的我看过这部电影之后对这一幕久久不能忘却。

  剧情在俄罗斯和车臣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的大环境的背景之中展开,着力描写了关于一个车臣少年是否有罪的陪审团会议的全过程。车臣男孩被指控杀害他的继父,当所有的证据指向就是他杀害了他的继父,12位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不同社会地位的陪审团成员聚集在一起,在法警看来这个案件很快就会讨论出结果,却因为其中一位陪审团成员力排众议,强烈要求大家至少讨论一下此案,而展开了发人深省的讨论与相互说服。

  整个会议的关键来自于一名陪审团成员的坚持,换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无罪”票。影片中不仅穿插着多名陪审团成员互相说服过程中谈起的自己的故事,每一个都值得反思和回味,他们还按照现有的案件材料,还原了案发现场两层楼的布局,并由一名职业是演员的陪审团成员扮演重要证人——一位腿脚有问题的、就住在男孩楼下的老太太,另外一名则扮演被指控的男孩,论证出老太太根本不可能来得及目睹男孩慌乱逃走,从而动摇了案件的关键证据的可信度。接着,陪审团成员们开始认真考量案件中的各个证据和疑点,最后,12位陪审团成员一致认为孩子无罪。

  虽然我国不是施行陪审团制度的国家,但陪审团制度在法学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法官断案的有益补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法官因办案多年,长期根据经验得出结论,而忽视对案件细枝末节的研究,导致当事人蒙受冤屈等问题。同时,由于陪审团成员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职业、年龄的普通人,他们大多对法律条文一无所知,仅凭心中持有的正义标准对案件作出判断,而且陪审团为一群人,至少也能保证事实认定相对客观一些。

  就我个人而言,看完这部电影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司法审判,切不可急于盖棺定论,应该给予每一个生命充分的尊重,如果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人少一些,也许冤假错案也能够少一些。法律是理性的,但它脱胎于感性的人类认知,没有一种考虑是多余的,以生命的名义去追求真相,并无不妥,甚至是我们摆脱愚昧与偏见去挖掘真相的最佳理由。司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无比神圣的,法治的力量、责任的力量,都要求每一个法律人必须以一颗平和的内心作出较为理智的判断。

 

 

  

来源:马尾新闻网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