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燮:勤廉简朴 安贫乐道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3日 16:53 信息来源:马尾区纪委监委网站 字体大小:    
分享到:

  陈燮(1727-?),名贻灿,字和轩,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琅岐镇人。系清代琅岐首位进士,历任吏部主事、吏部郎中、川东兵备道军。他勤政清廉,公道取士,大力平叛,为朝廷嘉许,享誉官场民间。

  陈燮出生于一个偏居岛屿的乡下农民家庭,自幼聪明好学,志存高远,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他二十出头参加乡试便一举得中,三十出头进京会试,进士及第,成为清朝时期琅岐岛上的进士第一人。入仕后,陈燮不畏权势,铁面无私,坚持惩贪肃暴,勤政爱民,经常深入府县察访,为民除暴,清正无私、忠于职守的高洁操守,留下的感人事迹广为传颂,为后人所敬仰。

  陈燮官禄丰厚,衣食无忧,却能坚守生活艰苦朴素勤廉的传统,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官多年,家中并无多余银两,也没有添置产业,寄回家乡的银两也是极为有限,仅够家用而已。一次,家中兄弟觉得他在外当大官,肯定非常有钱。于是便修书一封:“彼人为官颇置产业,今位尊显著,锦衣玉食,宜多寄银两供衣食,及广置田宅产业……”意思是想让其多寄银子回家,在琅岐老家买地皮盖房多置田宅产业。然而,家里等了好长时间,琅岐亲人才收到陈燮寄来的回信。在信中,陈燮推心置腹地这样写道:“子孙贤,不用钱。子孙不贤,不用多缠。你等力田,自可过日,何用多田也?”虽寥寥数语,却道出了陈燮清廉绝俗、甘于清贫的懿德风范。

  正因如此,尽管当了几十年大官,可陈燮家中兄弟居宅非常简陋,自始至终仍然守着祖上留下来的十余亩薄田耕种为生,更没盖起官宦府邸和深宅大院。虽然陈燮的这封家书已经散失,但家书中的那几句话一直作为前锋管理区红光村的陈氏家族家训铭刻在墙,警示子孙后裔恪守廉洁无私、安贫乐道精神,教育后代传承不息,体现了“勤廉简朴、不慕奢华”的价值追求。

  陈燮为官以清廉为本,建树颇多,并在平叛安民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留下了令人敬重和钦佩的感人故事。

  当时,四川凉山一带豪强拥兵叛乱,一路攻城略地,杀人抢掠无恶不作,叛军曾一度闹得蜀中百姓人心惶惶、鸡犬不宁。清廷随即委派时任川东兵备道的陈燮领兵围剿叛军。在这场前后整整持续了5年时间的征剿之战中,陈燮身先士卒带兵克服山高路陡、叛军诡计多端等困难,率官兵翻山越岭深入凉山,与叛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同时,发布化解民乱的公告,言说化解民乱的道理。叛军虽众,但是陈燮谋略高深,从外将各路叛军各个击破,从内分解叛军民心,最终令叛军闻风丧胆,一举平定了川东叛乱。为此,巴蜀父老乡亲对陈燮感恩戴德,百姓都尊称他为“道爷”。因为陈燮平叛有功,名声享誉朝野,受到了朝廷的褒奖。

  陈燮在平叛之后,权按察使司,受命整治社会治安、查处贪官。在任上,他始终将老百姓装在心头,经常深入府县下乡理政,到基层一线察访民情,听民声,解民困,为民办实事,解难事。若是遇到老百姓到按察使司衙门投递诉状,无论涉及到什么人物,陈燮都能做到不畏权势,为民申冤除恶,件件务必认真审理,明察秋毫,严惩了不少贪官污吏。同时,还鼓励和指导当地农民发展农业生产,重教兴学,使该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而促使川东一带民风好转,经济得到不断发展,百姓过上了稳定和谐、幸福安宁的生活。

  陈燮不仅在川东任上如此,晚年荣归故里之后依然不改初心。他在老家厅堂创办学馆,聘请侯官县举人谢金銮到家中授馆三年,免费为族中子弟及本村农家穷苦少年学习文化提供读书机会,为家乡培养不少优秀人才做出了贡献。后来,谢金銮到台湾府当教谕。陈燮又邀请名师到家中传道授业,务使家教长流,薪火相传。

  陈燮还倡导创办文昌书院,并且慷慨解囊,资助一批批莘莘学子在书院读书会文。那些年,村中书声琅琅,鼎盛的文风一直延续至清末。当地村民为了纪念这位清廉名吏,在前锋管理区红光村中公园内,立起了高大的陈燮石雕像,基座上铭刻了陈燮的生平事迹,供后人瞻仰和怀念。

  如今,在红光村有一座距今700多年历史的陈氏宗祠,宗祠大厅两边回廊上方的牌板,供有陈燮的影雕半身像。陈燮浓眉大眼,仪表端庄,身着福服,给人清正廉洁、慈祥和蔼之感。祖祠的墙上雕刻着:“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日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工。取之有道,仕商何妨……”总计192字“陈氏祖训”,它深深铭刻在了每一个陈氏子孙的心田,勉励后辈恪守勤恳耕耘、孝廉立身祖德宗风。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