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马尾长柄村:以侨为“桥” 助力乡村振兴
日期:2022-04-06 10:43
政策文件:

  步入福州马尾亭江镇“长柄乡”门亭,马尾区侨乡文化名村的瑰丽画卷沿着道路两侧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南洋厝铺陈开来。“侨文化”在长柄村乃至亭江镇历史文化篇章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唱响新时代乡村振兴主旋律不可或缺的“音符”。日前,记者来到了位于闽江北岸的这座因侨而立、因侨而兴的村落感受到,古来“龙津”人文鼎盛之地正乘文旅乡兴风势一跃而起,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据不完全统计,长柄村现有外籍华人5000多人,出国5年以上华侨815人,侨眷238人。侨胞数量之巨在亭江镇如此全省著名的侨乡也能占到全镇九分之一有余,侨史起源之早、侨胞成就之丰令人倍感惊叹。

  长柄村整座村庄规划有序、设施齐全、干净整洁、风景怡人。村里有不少青砖雕花小楼,多装饰有薄荷蓝或青草绿色百叶窗,楼间挂有统一的中式红灯笼,楼门前摆放着修剪平整的绿色植物。由于村里多侨胞,村民住宅多带有南洋或欧美风格。这见证着长柄村侨史是一批又一批侨胞谱写下的奋斗史,记者看到,位于龙津公园中心的六角景观亭“康乐亭”的亭柱上刻着的七字楹联——“背井离乡图自强,荣归故里谱新章”就是对长柄村侨史的最好提炼。

  “旧时村民多以务农为生,生活贫苦。早在清末民初,就陆续有村民漂洋过海谋生计。”长柄村党支部书记杨人渠讲述道,当时村里涌现了一批以杨人月为代表的著名侨领,开启了长柄村侨史篇章。在老一辈侨民的带动影响下,大批长柄人远渡重洋到新加坡等地历艰辛拼搏。如今,村里保留有43栋中西合璧、气势恢宏的青砖南洋厝。这些老洋楼多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每栋建筑都有一个奋斗故事,它们盛满了侨胞的乡愁。

  继杨人月先生,又涌现出一批商贾巨子、科创人才和群团代表等,他们在事业有成后不忘反哺家乡,殚精竭虑投身家乡的建设。据统计,1983年以来,华侨集体、个人陆续捐资兴建了水泥路、影剧院、小学、敬老院、公园、老人活动中心、文化长廊、凉亭、水库等35处公共设施,帮助困难户、重病患者31人次,总共捐赠人民币1561.8万元、美元4.3万、港币20万。

  长柄村在打造“侨文明”名片的过程中始终采取保护性开发利用措施,保护文化名片成长的土壤,不断地挖掘鲜为人知的故事、保护濒临失传的故事、发扬广为人知的故事,持续注入“肥力”。

  “起初,杨书记走街串巷收集村民打算废弃处理的瓶瓶罐罐、锅碗瓢盆时,大家都很不解,在工人搬运废旧农机和家电时随意堆放,杨书记上前制止并收拾清楚,大家都很困惑。而现在,仓库置物架上陈列的旧物以及正在筹建中的侨史馆,述说着长柄往事,年轻一辈津津有味地倾听其间的故事时,原先的不理解烟消云散。”长柄村委会副主任欧锋告诉记者,华侨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亦是如此,保护好一封封家书、一件件文物这样的文化载体,才能讲好其中的故事,华侨的精神才能得以延续。

  如今,长柄村组织了一批村民与艺术家团队签订租赁合同,杨人渠自身率先做工作将亲属房屋租赁出去,他说:“我们村干部要做表率,才能让村民信任,才能通过这一批成功案例吸引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如此一来,为后续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提供了良好基础。华侨文化、龙津书院、杨人月故居、侨史馆、影剧院、艺术展等等,长柄村接下来将努力把这些“点”锤炼成“线”、拓展成“面”,打造长柄特色旅游品牌。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长柄村两委将着力打造“产业大村、文化强村”,争创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福州市乡村振兴”高级版试点村。挖掘、保护、利用本地优势历史文化资源,建设长柄村侨史馆、编撰长柄村志、提升完善朱子祠周边建设,引进画家、摄影、教学团队等高端人才入驻创作、展示。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完善产业结构,带动村民致富,持续打造魅力长柄。(学习强国)

来源:马尾区农业农村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