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创新扶贫模式 原州迸发脱贫动力
日期:2020-10-20 10:55
政策文件:

  (福州日报记者 欧阳进权)六盘山高,闽江水长。遥隔千山万水,却阻隔不了两地的情深谊长。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10月17日是第七个国家扶贫日,也是第二十八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在闽宁协作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大框架下,马尾区在对口帮扶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过程中,从全面升级产业协作、落实帮扶资金、深化人才交流、推进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等五个方面持续推动对口协作,取得丰硕成果,形成了以“四个体系”为支撑的消费扶贫“马尾模式”、造福搬迁“福马村”新模式、校企结合一条龙技能扶贫新模式、食用菌特色种植带贫“利民村”新模式、特色养殖助力残疾人脱贫“马场村”新模式等创新做法,助力原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19年原州实现了脱贫摘帽,城乡面貌、生态环境、群众精神状态发生翻天覆变化。

  马尾援宁工作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7月,中央宣传部授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代楷模”称号。马尾将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志智双扶

  贫困户学技能迎来新生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这一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马尾,越来越多原州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来学习工作。

  “在这里,我学会了很多技能,正由一名贫困生成长为技师。”来自原州区头营镇的母得余今年18岁,现在是福建省飞毛腿技师学院三年级学生,在原州学了一年理论知识后,去年5月他来到福州学习。再过半年,母得余将在飞毛腿公司顶岗实习,月工资加补贴近3000元。明年7月毕业后,到飞毛腿上班,月工资可达4000元至6000元。

  母得余说,来到马尾,他不仅学到了技能,而且已经将技能转换为财富,他利用节假日到飞毛腿公司实习。

  “我们为原州学生提供免3年学费,以及衣食住行全免费的技能学习机会,连实习、就业都安排好了。”飞毛腿技师学院常务院长唐大强说,这就是马尾依托飞毛腿技师学院创新建立的技能扶贫长效机制——校企结合一条龙技能扶贫新模式。原州学生第一年在原州学习理论知识和基础实操,第二年到福州学习技能实操和考级考证,第三年下半学期在飞毛腿公司顶岗实习、安排就业。明年,71名2018级原州学生毕业,将是原州分校首批毕业生。

  今年6月10日,马尾区与原州区共同为福建省飞毛腿技师学院原州分校、“闽宁劳务技能人才输送基地”揭牌。9月25日,马尾区人社局与福建飞毛腿技师学院签订闽宁劳务技能人才输送基地共建协议,打造“校—企—基地”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这一技能扶贫模式正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典型,受到人社部肯定,认为这是校企合作无缝对接、解决贫困地区青年就业的典型模式,值得其他技校学习借鉴,值得向全国推广。

  在技能扶贫方面,除了教育,马尾区还推动劳务扶贫协作,原州地区劳动力到飞毛腿、上润等马尾企业上班。今年春节后,两批共175名原州区务工人员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免费乘坐包机来到马尾,其中143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他们的到来,既通过就业帮扶实现脱贫,又快速增员上岗,解决企业用工难题。“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来自原州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金素素,今年春节后来到马尾飞毛腿公司上班。

  一村一品

  原州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嗒嗒嗒……”在原州区头营镇福马村的扶贫车间,缝纫机清脆的落针声有节奏地敲击,数十名妇女低头做着手里的活计,熟练地转动着布料。

  福马村占地面积150亩,是马尾区援建的原州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就近安置点,2018年底建成,共安置山区4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8户514人。福马村统一规划建设,除了住房,还建设路网、垃圾处理、供排水等基础设施。“福马”即福州马尾。

  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得有产业。马尾区及时划拨闽宁对口帮扶资金348万元,支持福马村发展,大力扶持群众发展庭院经济、养殖等致富产业,建设集中配套养殖圈棚48栋、饲草配送中心1个,目前已补栏基础母牛360余头,并建成以校服加工为主的服装生产加工扶贫车间1个,提供就业岗位47个,此外通过闽宁资金补贴,组织专业技能培训,鼓励村民外出就业,全村有外出务工人员65名,有效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

  马尾与原州2016年11月确定结对协作以来,双方抓好产业协作,利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资金,以合作社和扶贫龙头企业为平台,着力引导和培育一批特色产业,构建“一村一品”产业格局,打造食用菌特色种植基地、肉兔养殖示范基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在头营镇利民村,马尾采取“援宁工作组+龙头企业+科研院校+村集体+农户”方式,把闽宁资金优势、闽籍企业运营优势、福建食用菌栽培技术优势与原州气候、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建立食用菌特色种植带贫的“利民村”新模式,每户保底增收3.15万元。

  在张易镇马场村,马尾区建设肉兔养殖基地助力残疾人脱贫。项目达到残疾人保障、企业赢利、农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受益四赢局面。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40万元,年获利90万元,直接带动残疾户200户,还可带动周边地区农户养兔。

  在河川乡寨洼村,马尾区援建的500亩生态公益林,如今树干已有碗口粗,荒山披上绿装。实施马尾·原州东西部扶贫协作生态公益林项目,不仅开创了两地全面合作、优势互补的新局面,而且创新了闽宁协作和“东西”结对扶贫的新路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树立典范。公益林建设时聘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3654人次,采购建档立卡户苗木2.8万株,促进了贫困户就近务工和销售苗木增收。

  ……

  消费扶贫

  建立人人参与长效机制

  位于马尾区江滨东大道的宁夏六盘山特产馆总馆,不时迎来逛东江滨公园的游客采购宁夏特产,二楼鲜味馆在就餐时段经常坐满顾客。

  建起农特产馆、辐射八闽大地是马尾区开展“闽宁协作”,推进“消费扶贫”的产物,也是动员社会力量、加大产业协作、拓展协作领域、推进对口帮扶的实际举措,已成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重点窗口。

  在马尾与原州对口帮扶中,消费扶贫的“马尾模式”实现“西货东卖”“宁货闽卖”,打造了“消费—扶贫—产业—脱贫”生态系统,既为福建、福州市场增加了优质放心的特色农产品,又增加了宁夏贫困地区农民收入,起到惠民扶贫的双赢效果。

  “消费扶贫是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扶贫模式,马尾打造扶贫长效机制,通过消费带动宁夏产业发展,进而带动生产升级及农户增收。”马尾区有关负责人说。

  特产馆负责人林锦云介绍,特产馆已从去年初的1家增至现在13家,分布在福州多个县(市)区及宁德等地,正在筹备的还有厦门、泉州和漳州等分馆,已带动38家宁夏本土企业拓宽近300种宁夏农特产品销路,共帮助宁夏10101人实现稳定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122人。

  林锦云是福州人,十几年前,响应闽宁协作号召,前往固原从事农业产业开发,帮助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在福州市、固原市及马尾区、原州区的支持帮助下,林锦云回到福州建立宁夏特产馆,搭建起宁夏农特产品在福建省的销售桥梁。

  除了社会力量,马尾区派出两批次援宁干部。原州缺乏住建、民政、大数据、农业农村等方面的专技人员,马尾区积极开展技术人才援宁。马尾援宁工作队把心“驻”在原州,他们克服困难,在闽宁之间架起友谊桥,奋力改变着当地“旧面貌”。

  “援宁不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推动当地干部群众转变思想。”马尾援宁干部说,工作队带来先进技术和发展理念,提供发展思路,才能留下永不离开的援宁工作队。

  马尾援宁干部周凯的女儿丫丫,有一个原州“小姐妹”雨馨,丫丫写信给雨馨时说:“爸爸把一颗心留在原州,我希望更多小朋友能把心交给美丽的马尾,友谊从现在开始延续……”

来源:福州日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