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造船厂“二号船坞”的前世今生
日期:2020-04-29 09:59
政策文件:

  福建船政建筑群日前正紧锣密鼓地展开景观改造工程,其中包括迄今仍作为马尾造船公司重要生产场所使用的二号船坞。

  对马尾造船厂生产区域不甚了解的局外人,往往会认为厂内应该有两座船坞,号称“二号船坞”者,必是两坞之其一。这一看法也有道理,只不过曾有过的“一号船坞”,抗战中遭日军破坏损毁而不堪使用。解放后马尾造船厂重建,生产设施已不包括一号船坞,厂区内仅有一座二号船坞。

  二号船坞历史长久,不但是船政存留至今的工业遗产,还见证了福建造船工业的起始阶段。

  (一)

  二号船坞筑成于1861年,原是外资的修造船企业,比1866年创办的福建船政早了5年。据已故中国船史研究会会长辛元欧教授所著《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史》一书记载:

  “1854年,在福州罗星塔就已出现了一个兼营船料供应和船舶修理的道比船厂,但未建船坞,只有一个小的木作和铁工厂。1864年,英人士开(JohnV.Skey)在罗星塔建造专门修理轮船的石坞——福州船坞。船坞长91.5米,底宽12.2米,深4.3~5.2米,并用蒸汽引擎抽水,还有一艘专门拖运船只进坞修理的拖船。1869年,又建起大的机器工厂和堆栈,机器工厂内设有大的铸铁工厂。1873年,这家修船厂由英商福士得洋行经营,又得到进一步扩充,船坞加长到122米,上宽扩大到24.4米,可容纳116米以下的各种轮船,并在原机器工厂外,又建立了一座新的翻砂铸铁工厂,可以铸造修理轮船所必需的铜铁铸件,1880年还曾为福州的一家外国制冰厂修造了一艘长19米、吃水0.9米的小轮船,专门行驶闽江。随着福州贸易地位的衰落,该船厂也日趋衰败。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歇业。”

  辛教授在著作中,明确记录了1854年福州罗星塔开设了一家外资修船厂——道比船厂。之后,又由叫士开的英国人在罗星塔创办了“福州船坞”。

  罗星塔是马尾港的一个重要航海坐标,近代以来为来华贸易的洋商所熟悉,被称为“中国塔”。经过远洋长途航行后,外商海船历涉风涛,总有船体部位或航具受损,急需修理。道比船厂应时而生,在商业时代是必然的。问题在于,这家1854年出现的小修船厂,厂址在哪里?查阅马尾地理文献,当年罗星塔下并无设立外资船厂的记载。对于这一疑点,笔者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福建通史》第五卷(近代)中,看到这样一段内容:

  “十九世纪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烽火转移到长江沿岸后,福建山区通往九江的内陆商路被迫中断。于是,从1854年起,福州开辟海上茶市。接着,从厦门出口的茶叶、糖、纸等数量也急骤增加。随之,进出福州、厦门两地的外国商船也日益增多。为了满足船只维修的需要,一些外商先后在这两地建立了船舶修造厂。1854年,外商率先在福州马尾罗星塔下办起了‘道比船厂’。该厂起先只是一个很小的木作和铁工厂,仅供应船料和对夹板洋船进行简单维修。1864年至1867年间,该厂的规模逐渐扩大,一个欧洲人经营的船坞,坐落在罗星塔船舶停碇处。”

  这段内容与辛元欧教授的记述几乎一致,但要点是阐明了“道比船厂”与“一个欧洲人经营的船坞”之沿袭关系。《福建通史》对于这段文字的表述,也注明了史料出处,来自权威史学家孙毓棠编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上册。综上所述可以断定,二号船坞的前身,就是1854年外资创立的道比船厂。

  (二)

  研究马尾船政史学者都知道,“福州罗星塔”泛指马尾港区域,道比船厂即是位于福建船政所在地南侧马限山麓,一个叫莲花潭的滨江处。1861年,英商在道比船厂的厂址上,铲平小山丘,开掘船坞,并以此坞为核心设施,开办了“福州造船公司”。英商修筑的这座船坞,是福建最早的西式船坞,产权属外资天裕洋行,故又称天裕船坞。该坞在江滨泥地开挖后,坞底打入木桩为基,坞墙也用木桩封钉。因坞基不实,只能容纳千吨以下规模的船舶。英商的“福州造船公司”有了船坞这一重要设施,独霸马尾口岸,得天独厚。开业后生意兴隆,修造并举,既能修理数百吨级的船舶,又能制造小型拖船。之后十余年间,该厂继续扩大规模,1869年增设了机器厂、堆栈和露天的铸铁厂。1873年把船坞加长到400英尺,可以修理长度为380英尺以内的轮船,并建起一个新的翻砂铸铁车间,自铸修船用件。1880年,为本埠(福州)的制冰公司修造了一艘新的汽船。

  船政厂区建成后,生产设施基本齐全,但独缺船坞。对于一墙之隔的天裕船坞,船政在建厂时就力图并购,却屡遭拒绝,只好从法国购置全套的拉拔式船槽用于修船。中法马江海战后,拉拔式船槽受损严重,船政急切需要船坞用于修理战损的舰船,船政大臣何如璋再次向英商提出购坞。此时英商正借机大揽业务,更不想放手,船政只得把自建船坞摆上议事日程。

  1887年,经过择址勘探,在罗星塔下青洲村觅一地块,开筑大型石砌船坞,以图彻底改变修船窘境。由于资金受限,建坞工程时停时续,但终在1893年建成,不久即投入使用,命名为青洲船坞。船政的新坞规模宏大,能修理七八千吨舰船,投产后业务兴旺。英商的船坞则日益萧条,经营乏术,最后“寝至停闭芜废”,就暗中转手给美国商人。美商也无利可图,几经歇业,无奈之下,表示情愿降价出售。此时船政并不急于购置,美商只得宣告停业。  (未完待续)

来源:福州晚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